• 1:封面
  • 2:要闻
  • 3:专版
  • 4:财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即将实施
  • 无限接近的债券违约风险
  • 大商所严查对敲违规行为
  • 北京金融分析师协会
    首届会员大会召开
  • 融资融券标的玩转国泰国债ETF“信用利差交易”
  • 证金公司统计发现:券商转融资需求旺盛(上接1版)
  • 厦门大学报告预测:今年GDP增8.23%不会出现严重通胀
  • 国土部率先回应“国五条”
    提高调控针对性 突出差异性
  •  
    2013年2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即将实施
    无限接近的债券违约风险
    大商所严查对敲违规行为
    北京金融分析师协会
    首届会员大会召开
    融资融券标的玩转国泰国债ETF“信用利差交易”
    证金公司统计发现:券商转融资需求旺盛(上接1版)
    厦门大学报告预测:今年GDP增8.23%不会出现严重通胀
    国土部率先回应“国五条”
    提高调控针对性 突出差异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无限接近的债券违约风险
    2013-0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无限接近的债券违约风险

      汇添富货币基金经理 王珏池

      信用债出现实质性违约的情况还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此后,上市信用债便再也没有出现过欠债不还钱的情况了。然而在一个没有违约的信用债市场中,出现了三种有意思的现象:其一是劣券驱逐良券。低评级的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而且实质上从未违约过,因此,只要不出现流动性问题,投资经理反而更愿意持有低级别的债券。近几年来,很多投资经理接受了这一事实,不少人抛弃高评级债券长期持有低评级债券,由于投资低评级信用债的人多了,引起了信用利差的变化,高、低评价之间的利差明显收窄。长此以往,投资经理也习惯了长期持有低评级债的策略。其二,债券评级年年调整评级、年年向上调级,自2008年以来,大量债券持续发行,评级机构每年会调整发债个体的信用等级,奇怪的是绝大多数是向上调整的,开始几年还是零星的、少量的几只债券调整,后来发展到大批的,持续的调级,最终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AAA债券,一些债券前几年还在AA评级,在较短时间内很快达到了最高评级AAA,这反映了企业和评级公司的一种诉求:企业想降低融资成本,评级公司想增加自身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在没有实质违约的情况下,也不能说这样的评级不合理。为了区分真正良好评级债和非良好评级债,市场上出现了超AAA、一般AAA以及伪AAA等新名词,在收益率曲线设定方面也出现了AAA+、AAA和AAA-,甚至出现AAA—等。最后,在国内债券投资市场上,低评级的债券质押比例较高,市场上普遍接受较低评级债券质押融资,在没有实质违约的情况下,融资人较为容易说服融券人放低对债券的要求,所出现的结果就是低评级、高杠杆的流行。

      没有信用风险的时代,债券投资者是幸福的。资深投资经理在教导新手的时候,往往会说“债券违约虽然说从未发生过,但不代表没有,可能第一单就被你遇上,云云”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期盼已久的第一单却从未遇上。我们知道,信用风险是无法凭空消失,是客观存在的,单个企业没有了信用风险,只能说明一种情况,信用风险被转嫁了。每一次出现信用危机的时候,处理问题的往往是银行和地方政府,只要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身影出现,债券到期,本金和利息就会顺利到账,化险为夷。诚然,债券投资者是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现象的,但在欣喜之余,不由会有一丝担忧,信用风险去哪里了?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体的信用风险积聚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系统性风险往往在短时间会被忽视,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量巨大,看看1997年的韩国和日本就知道了,东方国家习惯了家族式的和谐,平日里大家都是好孩子,遇到园子里有一、两块绊脚石,往外一扔了事,没曾想日积月累,园外已经垒成高墙,瞬间崩塌……

      因此,从宏观的角度看,没有必要担心单个信用风险爆发的危害,反而更应关心没有信用风险爆发的情形,市场是有效的,很多时候能够通过无形的手对单个债券的风险进行调控,几年前曾经有一只债券出现了违约的前兆,市场立即出现了合理的价格,评估这家企业的或有损失,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强的资金低位介入,并且当最终事件平息后,一些低位买入的投资人的确是获利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在经济生态圈中,我们既喜欢投资巨无霸,大象型机构,也要允许以食用腐肉的秃鹫型机构的生存。

      没有实质违约的信用债券市场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持续。老鹰的生存技巧或许可以作为债券投资者的借鉴:“从生理上讲,老鹰可以活70岁左右,但真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就必须做一次十分重要的改变。 因为当老鹰到了‘不惑之年’时,它的爪子就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而它的尖嘴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要碰到胸膛,它的翅膀也变得很沉重再难展翅翱翔。这个时候,老鹰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等死,二是通过改变自己得到‘再生’。而‘再生’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它必须在悬崖上停留150天,不能飞翔。在这段时间,老鹰首先要用它自己的尖嘴击打岩石,直到把尖嘴击打脱落,然后等待新尖嘴长出来,接着它会用新长的尖嘴把自己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然后等待新的指甲长出来。待指甲长出来后,再用它把羽毛一片一片拔掉。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和寂寞,但老鹰却能够坚持下来,因为它深知,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它又可以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