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市场
  • 7:观点·专栏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封面文章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9: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长期理性与短期非理性
  • 再看基金赎回
  • “8号文”后的债市机遇
  • 最近成立的十只偏股型基金
  •  
    2013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长期理性与短期非理性
    再看基金赎回
    “8号文”后的债市机遇
    最近成立的十只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看基金赎回
    2013-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近日有媒体刊文称,根据今年以来12只基金参与定向增发的情况,推测出目前股票型基金的状况是两只有净申购,10只有净赎回。而且其中9只偏股基金的赎回比例在5%以内。文章最后,对于基金行业整体净赎回的状况表示了遗憾,对于未来偏股基金赎回可能放大表示了担心。

      我们从业内得到的情况有接近也有不同。

      接近的是,从去年末市场反弹以来,偏股基金的整体行业规模一直处于微幅赎回之中。往前推算,这已经是近两年基金业的普遍规律,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过去1年多里,“成立日期一年以上”的偏股基金整体基本维持了规模的平稳,或有间隔的出现一些赎回,没有出现规模暴涨或暴跌的现象。

      不同的地方在于,根据我们观察,迄今为止,今年那些“重上面值”的基金,整体赎回情况是平稳的。前述的“微赎回”状况并没有因为净值赎回而发生明显的波动。换言之,一些记者担心的基金净值因为回到1元面值上,而引发大量赎回的状况,在2013年后是很鲜见的。这可以作为一个行业的新状况。

      这个情况是好事,在我们看来。

      从持有人利益角度考虑,1元的“面值关”只是一个心理价位,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投资者在1元面值下持有,在1元面值以上赎回,并不能对其理财业绩有实质性帮助。相反,从统计概率上说,这样的操作非常容易导致,投资者在熊市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同时在牛市之初就早早离场的结果。对基民投资而言,如果像刻舟求剑一样,划定一个“赎回”的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上述操作也会影响受托人的投资管理。一个基金如果有大量的持有人均是围绕1元面值操作的,那么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其日常管理就不得不经常考虑上述因素。比如在临近1元面值时,尽量留出充裕资金应付赎回。从投资实践上看,这反而更容易导致基金难以回到面值上,即上述偏好的投资者更加难以实现其面值梦想。

      所以,投资基金(乃至其他权益类理财产品),无论从买入成本还是从投资规律看,均不能过于刻板的设定赎回门槛。相反,投资者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如何挑选好的投资团队和产品上,后者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