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模式的创新有以建立和有效提供能源消费链、推动消费行为改变两个基本路径。而我国还有第三路径:通过能源消费标准这个支点促使能源消费行为改变,引导能源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向着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并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宋健坤
我国中东部地区今年以来出现持续、多时段罕见雾霾天气,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空气焦虑”。专家普遍认为,持续雾霾污染天气与冬季多雾有关,但根本原因则与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城市人口密集等因素加剧了冬季空气质量恶化。如何实现能源消费模式的创新,是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
影响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趋势的因素取决于四点:制约要素,各国政策取向,能源储量,能源消费行为。实现能源消费模式创新的路径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行为、能源消费标准与效率。很显然,无论是谁,只要率先启动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率先启动能源消费行为的创新,率先启动能源消费标准的制定以实现能源效率提升,就表明已具有改变能源消费行为的新思维,就显示了对未来世界的先发优势。
在过去的30年间,在全球经济保持比较平稳快速的发展中,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能源勘探与开采技术使以往的能源枯竭预测期大大推迟,减轻了经济发展对日益稀缺的石化能源的依赖;新的节能技术的发展使今天的能源需求比30年前的预期水平下降了30%以上,能源污染治理手段的进步减轻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为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绘制了蓝图。
然而,能源技术关系到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安全,所以在不同区域内的创新、传播、发展具有强烈的非均衡性。我国因为欠缺能源技术自主创新,引进受到严重管控,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寻找收购等路径,付出了巨大成本,但仍未掌握关键能源技术。
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能源政策的重心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对能源的节约。2011年,《“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把降低能源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用能管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轮调整中,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成为重点,自2008年起,从山西开始,接着在内蒙古、陕西、新疆、河北等多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煤炭资源整合。全国煤矿由2004年的4598个锐减到2011年的1000个左右。国有重点矿井产量占比提升约21个百分点至60.78%。产业结构调整在数量管理上取得了有效成果,但在能源质量管理上效果尚不明显;在供给结构上石化能源比重依然过高;在消费结构上低能耗高科技行业并没有受益。
据英国BP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我国2011年底探明煤炭储量1145亿吨(据《201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煤炭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2157.9亿吨),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13.3%,位居世界第三位,储产比为33。国际能源署在中期煤炭市场报告中指出,中国在GDP增长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预计煤炭需求增速将远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正在转变资本密集和高耗能的发展模式。
鉴于能源安全的特殊性要求,能源需求必须主要立足国内。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使其拥有抵御来自外部的能源风险能力。因此,煤炭在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占比虽然下降,但还将是主导。中国凭借其蕴藏丰富的煤炭禀赋,不仅满足其所需,还将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发生巨大波幅时,发挥宝贵的再平衡作用。
而中国的资源消耗将伴随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基本实现而出现削峰。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资源储备依赖情况的分析预测,未来20年,随着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基本实现,资源消耗峰值将出现历史性逆转。中国对传统能源的需求,也将随着消费模式的改变而出现结构性的改变。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应从新的视角全面认识能源模式的构成。从一般意义上讲,能源消费行为是由消费政策、实施技术、使用标准、定价规则四部分组成,而能源消费模式应以建立和有效提供能源消费链为物质基础,以能动的推动能源消费行为的改变为行为内容,来全面实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源消费构成。从这个意义出发,能源消费模式的创新有以建立和有效提供能源消费链为物质基础、以推动能源消费行为的改变为行为内容两个基本路径。欧盟关于效率的政策在建筑领域的表现以及对能源公司采取不同形式降低能源消耗的一系列做法,就是在能源消费行为领域取得的技术上的创新。而我国能源消费模式创新还有第三路径:若要“连接和驱动能源消费链的主轴”发挥能动作用,就一定要通过能源消费标准这个支点促使能源消费行为的改变,从而带动能源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能源标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从市场整体利益出发,引导能源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向着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并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笔者以为,这理应成为我国实现能源消费模式上创新的主要路径。
标准不是成本收益的权衡,而是对未来经济发展动力和结构等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经济目前正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换,由数量投资型向质量主导型转换,由污染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换,应尽早布局能源标准战略,早规划、高标准、严落实。以标准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保证能源对国家的战略支撑作用。比如,我国通过技术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首推智能化电网就在标准和效率上双双获益。
从积极意义看,谁率先创新,谁就最有希望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从现实意义看,谁率先创新,谁先创造总需求,谁就将赢得市场!
(作者系中国资源战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