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与《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的作者商榷
⊙叶 雷
中日钓鱼岛争端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民族情绪的亢奋,也带了商机,一本叫做《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的书,迅速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作者认定,钓鱼岛争端名为领土之争,实为美国主导的一场暗潮汹涌的货币战争,目的就是扰乱中日以及亚太经济,让投资流向美国,扼杀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确保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无虞。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肯定货币战争的存在,然后分析美国负债发展的模式,认为美国最严峻的问题是债务过大,目前降低负债不可能,只有通过资本流入美国,增加资本来降低负债率,同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以美国不得不推行货币战争。在中国成为“世界老二”、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背景下,美国以人民币为敌发动货币战也就顺理成章。
经过分析这一轮的欧洲债务危机的“路线图”,作者认为英国和日本是美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两大非常凶猛的鹰犬。由于中国用军舰加“胡萝卜”就吓跑了菲律宾,所以只有将日本推上前台。基于此,作者一方面呼吁国人要清醒认识,理性、和平地表达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可为了成为外储而冒进,应以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为基调。由此,作者进一步强调,任何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主导和驱使,钓鱼岛冲突不仅是中日的冲突,也是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从货币战争的角度,作者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要扎紧篱笆,警惕定价权旁落,要从欧债危机中吸取四大经验和教训:一是货币的信用必须完整;二是要严格控制负债水平;三是国民福利水平必须要处于适当水平;四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有竞争力的跨国投行。
中日钓鱼岛之争,美国因素确实不可避免。美国也确实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阻挠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提出的建议,也确有合理因素,应该慎重考虑。但是,如果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逻辑,我们都能如此轻易地看透,则未免有些低估美国人的智商了。更不妙的是,凡事总是以“阴谋论”、“货币战争论”来度量战略战术,还会使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
何谓战争?战争要么是赢者通吃,兵不血刃迫敌投降,要么是双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从来都不是自愿的选择,至少有一方是被迫的;战争一旦开打,几乎所有的规则都会置之不理,为了赢,双方都会不择手段。其实,纵览“国际货币体制”的百余年历史就不难明白,这实际是一部“竞争史”。铁与血的战争导致的国际体系的权力转移和财富转移,只是货币竞争的一个筹码而已。
货币战争与货币竞争,一字之差,实质却谬以千里。战争和竞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破坏性的,后者是建设性的;前者导致世界越来越坏,后者导致世界越来越好;前者转移财富,财富越来越少,后者是创造财富,财富越来越多;前者增加屈辱和仇恨,后者增加检讨和反省。若以货币战争审视人民币国际化,就会真的陷入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的怪圈;若以货币竞争审视人民币国际化,就会更加注重货币选择的内在逻辑。
货币选择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实际上还是背后的“硬通货”。这里的“硬通货”不是一个国家拥有的金属形态的真金白银,而是一个国家拥有的实际财富和财富质量,只要拥有一定数量某国的货币,任何时候到这个国家都可以买到需要的产品,都能以非常稳定的价格买到质量优秀的产品。当这种共识在一个区域成为共识,就会自然成为区域货币;当这种共识成世界共识的时候,就会自然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取决于我们的良好愿望。本质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取决于中国的财富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战术上,取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依存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的数量,起作用的是市场发展规律。美国人其实比我们更明白这一点,早在2011年1月的中美首脑共同声明中,美方就表示“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上广泛使用的货币,支持人民币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构成货币”。
回到钓鱼岛问题上,虽然中日都表现出了强硬姿态,但中日都清楚,这只会是局部冲突,不会是全面战争。日本人不傻,不会甘心被美国当枪使,不会以全面冲突牺牲自己来成全美国的“货币战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直言:“在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两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日中两国不能因为一个问题而影响两国关系的全局。”显然,无论钓鱼岛问题是走向协商共赢,还是走向冲突与战争,对人民币国际化竞争之路的影响都十分有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仍取决于我们自己。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从货币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向,成就了一家之言,尤其对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冒进的提醒,实是目光深邃的洞见。只是,本书的基本分析取向,情绪化和臆测多于学理论证。笔者以为,我们必须摒弃阴谋论的思维方式,直面货币竞争,更不能因为顾及所谓的“货币战争”而误导了钓鱼岛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