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调查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专 版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此房产税非彼房产税
  • 在可控条件下释放金融风险代价最小
  • “钱荒”或刚过第一阶段
  • 稽查再融资欺诈发行第一案的
    标杆意义
  • 一些银行的“钱荒”可能还将持续
  • 一笔“莫须有”的离奇贷款
  • 谁真正读懂了斯密
  •  
    2013年6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此房产税非彼房产税
    在可控条件下释放金融风险代价最小
    “钱荒”或刚过第一阶段
    稽查再融资欺诈发行第一案的
    标杆意义
    一些银行的“钱荒”可能还将持续
    一笔“莫须有”的离奇贷款
    谁真正读懂了斯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可控条件下释放金融风险代价最小
    2013-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无论是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银行信贷的增长,还是广义货币的增长,都显示国内金融市场根本不存在“钱荒”。当前金融市场极度震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一届政府政策思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严重缺陷,银行间市场全面去杠杆化,房地产市场及地方融资平台便全面告急。

      易宪容

      国内银行间市场6月以来爆发“钱荒”,来势凶猛,导致沪深股市连日大幅急泻,股指快速击破2100、2000、1900点关口。不少投资人担心,股市突然连跌,是不是中国金融危机爆发?是不是会引发国内银行的危机?甚至促发实体经济全面衰退?

      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当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为何发生“钱荒”,主要因素是什么?对此,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给出明确答案是,当前的“钱荒”更多是时点性因素,也有体制上的问题及银行间市场从业人员违规操纵等,实际上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是充足的。不错,看已公布的数据,无论是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银行信贷的增长,还是广义货币的增长,都显示国内金融市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钱荒”。

      但是,为何实际市场发生的情况并不是如数据表示的那样乐观呢?为何这次“钱荒”不仅使得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快速飙升,并创历史最高水平,各金融机构都进入疯狂“吸钱”状态,而且使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极度震荡呢?在笔者看来,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极度震荡很大程度上是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新一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政策思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尽管近日来国内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飙升,市况紧张,但是央行并没有出手相助,也没有理会市场有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李克强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很清楚,新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政策思路确实有了根本性变化,并正着手透过重大的金融改革来促进国内整个金融市场转型。

      早几年,在政府对金融市场价格及数量的双重管制下,国内银行业正在不断地通过表外业务加大其盈利空间。比如国内商业银行为了逃避监管,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社会上的资金,代销融资性信托产品,遂出现了委托贷款大增,资产与负债业务双重表外化等现象,从而使得国内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快速膨胀起来。而这个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高度依赖银行间的同业市场,即借短期资金做长期贷款,借短贷长使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严重期限错配,以此不加节制扩表外业务追求业务利润最大化。这不仅存在巨大的监管漏洞,这些双重表外业务还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而风险大增。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风险恶化失控,爆发系统性危机,对实体经济将带来一场灾难。因此,如何在可控的条件下把风险释放出来并逐步化解,也就成为新一届政府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的金融改革,肯定会触及不少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由此加剧转型的阵痛也在所避免。

      其次,在不少国内金融机构看来,国内货币市场的“钱荒”,将很快会从债市、股市和银行信贷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致使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进而拖累实体经济增长。所以,不少机构立马纷纷调低了国内今年GDP增长速度,由7.7%下调到7.4%。如果国内GDP增长继续下行,就会影响到企业下半年的利润水平,影响金融市场的预期。当前股市的大跌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这种预期有关。

      但实际上,不仅国内银行间市场利率不是如欧美国家那样的基准利率(我国的基准利率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且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严重缺陷。而正是这种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导致全国金融市场炒风盛行,无论是商业银行、企业、个人、地方政府等都希望过度利用当前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系,进而使金融资金严重错配、社会资金资源无法进入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便越积越高等。因此,当前国内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并非是缺钱,而是更多的金融资源没有很好利用,是所谓的结构性资金紧张。只要央行给市场明确预期及稍微调整,这场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很快就会缓解。虽然当下的资金紧张态势会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太大。

      其三,当前市场最为担心的是国内这个巨大房地产泡沫是不是会破灭?这几天在股市上跌得最惨的是银行股及地产股。因为,房地产业是整个房地产泡沫承接者,而国内银行业又完全依赖房地产的价格变化。如果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房价持续上涨,银行业的风险最高,其风险都会被过高房价所掩盖。但如果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出现周期性调整,那么国内银行业的风险都会暴露出来。而近十几年来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完全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杠杆水平。早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价格能持续上升,房地产泡沫不断地吹大,就因为资金一直在通过金融市场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如果银行间市场出现全面去杠杆化而使资金收紧,那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然会首当其冲。只要这些地方有任何一处的资金链断裂,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银行的风险全都会爆发。不过,我多次强调,如果政府能有意识地挤出房地产泡沫,尽管会存在一些风险,尽管对国内金融市场会造成一些震荡,但这可能是成本最低挤出国内房地产泡沫的方式。

      “钱荒”必然会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震荡。如果政府当真下决心在可控的情况下挤出当前金融泡沫及房地产泡沫,那么代价及风险应该都是不会太大。否则,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给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