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调查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专 版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此房产税非彼房产税
  • 在可控条件下释放金融风险代价最小
  • “钱荒”或刚过第一阶段
  • 稽查再融资欺诈发行第一案的
    标杆意义
  • 一些银行的“钱荒”可能还将持续
  • 一笔“莫须有”的离奇贷款
  • 谁真正读懂了斯密
  •  
    2013年6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此房产税非彼房产税
    在可控条件下释放金融风险代价最小
    “钱荒”或刚过第一阶段
    稽查再融资欺诈发行第一案的
    标杆意义
    一些银行的“钱荒”可能还将持续
    一笔“莫须有”的离奇贷款
    谁真正读懂了斯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钱荒”或刚过第一阶段
    2013-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郁慕湛

      ⊙郁慕湛

      

      为安抚市场紧张情绪,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的操作。而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已连跌三日,降至6%以下水平。这似乎也证明了央行近日一再坚称的流动性充裕。央行坚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鲜明地表明了坚持不放水的态度。这打破了以往经济一下行、银行银根一紧,央行就赶忙放水的惯例。目前的情况,确如李克强总理所说“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反过来,如果当下央行放水,流动性的增量多半会进入楼市与股市,徒然增加中国经济的泡沫。

      央行坚持不放水,一方面说明目前市面流动性归根结底是充足的,只是可能用错了地方,另一方面如果各商业银行真能盘活存量,那么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调整转型,就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引导作用了。

      如果认为今天的收紧不过是对过去宽松货币政策的补救,那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目前流动性数字的确很大,其中不少似乎没有用于实体经济,但确实已经存在于实体经济之间,与实体经济运行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存量,并非市场中无用静止的“存量”,而是各类交易中的有效流动的“存量”。譬如,存量货币不少已经用于地方债、用于产能过剩但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和企业了;而这些存量货币有不少是通过高年化收益率的各种理财产品吸收来的等等。这当然是非利率市场化等现有金融制度的结果。

      要改变这种状况,央行不再放水是必须的。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存量用途结构下,可能引发如下几个过程:银行继续闹“钱荒”,市场短期利率大幅度飙升。根据最近三个工作日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有所下跌来看,笔者估计这个阶段可能已近尾声。随之而来的是,影子银行体系面临冲击,表现为票据和理财产品利率的飙升,目前这已初露端倪。再接下来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信用收缩使得疲弱的经济加速下降。银行间资金极度紧张接下去触发的可能是债务危机,这就存在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正因为此,有人已经谈“市场闹钱荒,哪个银行先死”的问题了。所以,连日银行地产股暴跌,而且短期内难有振作。央行坚持不放水,本来是为了去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而增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杠杆率,然而在非市场原则下的中国各商业银行而言,却有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因此,笔者以为,央行在改变宏观调控思路坚持不放水的同时,还必须加快和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改变中国银行业的金融逻辑。以此逼迫银行资本从地方债和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中退出来,转而投向服务经济和新兴经济中去。如此,央行的不放水,才会真正起到促进商业银行“盘活存量”的作用。(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