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创新仍应继续!
⊙本报记者 宏文
8月16日,震惊市场的“交易乌龙”事件,真相大白。
根据监管机构在8月18日午后发布披露信息显示,8月16日11时5分左右,上证综指突然上涨5.96%,大批权重股触及涨停。经监管机构初步核查,主要原因系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在当日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至此,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基本清楚。当天11时5分,光大的策略交易系统发生错误后,导致失误的巨额买入行为。其后,光大证券为处置交易失误,将其持有的18.5亿股票转为ETF后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
从当天巨额、高价、连续买入的市场盘面特征观察,符合系统化交易和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生成的特征。因此,该说法是可信的。关于此次交易背后所谓阴谋论和人工操纵之说,可以消停了。
而根据此次披露的光大卖出期货规模和股票金额推算,其当天实际对冲的市值规模已经达到67亿元以上。换言之,光大证券绝大部分持仓处于“中性”水平。市场不应过于担心其未来巨额持仓的处置问题。
当然,此次交易事件给机构投资者的教训仍然非常深刻。程序化交易潜在的风险点和风险规模显然大于此前设想,如何从流程和技术上做出防范和修改措施至关重要。可见的是,程序化交易的创新和风控体系应重新审定和设计。交易流程上,应考虑强化人工“审核”,而不能完全依靠程序“盲走”。
同时,此次事件显然不能作为资本市场因噎废食、中断创新的理由。金融市场上对于效率的追求和风险的控制同样重要,而创新则是效率提升的载体。某种程度上,没有创新金融工具的诞生,没有金融模式的创新,则市场的中长期积累的风险无法纠正和疏导,同样危害惊人。
而当天,市场上诸多明显不靠谱的传言和评论广泛流传,亦体现出这个市场缺乏冷静思考、独立判断、容易情绪化的特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不少传闻反复引用的7000手股指期货价值70亿的说法,显然欠缺期货常识和计算力。
最后,作为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光大证券欠当天受其交易影响的投资者一个交代,但行业创新仍应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