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一直对可穿戴设备充满期待,直到她中了Fitbit一箭。最近一次碰到,她正对着一个Fitbit Flex智能手环抓狂:用来同步数据的应用只有在美国App Store才可以下载,更严重的是,作为一位奋斗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女士,她认为Fitbit的长相太朴实,戴了一下午都没人注意,活像绑头发的橡皮筋,太失败了。
Fitbit Flex、Jawbone Up、Nike+ FuelBand……现在你可以买到很多类似产品,但它们能做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差别。问题是,除了我走了多少步、我跑了多少公里,我想知道的还很多。除了数字,更应该包括此后我要干什么。
用一些产品经理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说,这叫“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现在这些设备没一样可以做到,它们只是一堆社交玩具而已。
另外你最好别戴着Fitbit Flex洗碗,因为它很可能会认为你此时在走路——采集“体征数据”仍然还是一件吃力的活,现阶段多半是利用各种传感器,但精度其实就那么回事。
比起我作为一个使用者的担心,还有一个人在更深次为这个“玩具”伤透脑筋。
在华强北高科德市场,刘斌(化名)的心情就像窗外的天气一样糟糕。他把玩着一块有些褪色的手表——这是他正在做的生意。在外界,他手里这块智能手表,有一个更具科技感的称呼:可穿戴智能设备。
从2012年开始,曾经气势如虹的深圳山寨手机行业迅速衰落,濒临崩盘。生计总要讨,不做山寨手机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可穿戴设备。
就在昨天,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发布。上个月,映趣inWatch亮相,6月,盛大发布Geak Watch。在这种大趋势下,2012年刘斌进入智能表领域时,华强北的同行已有近20家,2013年,这个数字整整翻了一倍。
意想不到的是,可穿戴设备市场并不是他们曾经以为的“救命稻草”。在华强北,月均销量没一家过2000,部分一直停在百位数级。
刘斌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即使可穿戴设备市场形成规模,仍难以简单复制“山寨机时代”的成功。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引吸力更多来自于硬件之外,比如谷歌眼镜围绕图片分享和信息推送衍生出的丰富应用。
一位山寨手机厂商人士曾调侃,只要给我原型机器,一周时间我就能做出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但如果不能加载系统和应用,它就只是个摆设,没有任何市场意义。
所以你看,这就是现在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看起来很热闹,但其实所有角色还没有到齐。(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