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ST公司的时间仅剩两个月,它们的命运如何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其中,部分公司已经采取“对症下药”的策略,但仍有小部分公司尚处于“无意向、无计划、无方案”的状态
⊙记者 徐锐 ○编辑 邱江
再过两个月,*ST公司又将迎来“年度大考”。是如愿摘帽还是坠入暂停上市深渊,是涅槃重生还是黯然告别资本市场,T族公司的命运走向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面对着愈发紧迫的时限,各家公司的保壳路径正日渐清晰。总体来看,大部分公司均采取了“对症下药”的策略,或通过股东注资、获赠资产方式促净资产转正,或利用降本增效、外界重组方式令业绩扭亏……但是,也有个别*ST公司至今仍未出台明确的运作措施,保壳前景令人担忧。
转正、扭亏“殊途同归”
沪深交易所去年推出的退市新政中新增了对净资产、营业收入等多项考核指标,其中尤以净资产指标最具“杀伤力”:根据规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为负值的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下一年度期末净资产继续为负值的将被暂停上市。而从近一年的操作实践看,2012年度已有*ST兴业、*ST太光等二十余家公司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若这一态势持续,其无疑将面临较大的暂停上市风险。在此背景下,相关公司大股东多采取增发注资、赠与资产的方式促使净资产转正。
典型案例如*ST兴业,公司在去年退市新规发布后立即筹划增发,有意通过大股东定增“输血”改善净资产指标,后经修订,该增发方案现已获证监会受理,正处于审核过程中。*ST兴业直言,“本次非公开发行是公司避免暂停上市风险的重要措施,对公司防范退市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而在*ST兴业之前,曾连续多年“负资产运行”的厦华电子亦是通过定向募资方式实现净资产转正,从而于今年3月成功摘帽。
不过,鉴于定向增发的实施具备多重不确定性,一些“爱子心切”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遂另谋良策——资产赠与。*ST国药今年7月也曾有意通过向实际控制人增发股份募资,无奈因中小股东反对而未获股东大会通过。面对净资产为负的现状,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欣九联集团遂于今年10月宣布将上海奥柏75%股权无偿赠与上市公司,保壳意图明显。
除此之外,也有极个别公司甚至采取变更会计政策的方式来实现“保壳大计”。*ST国商去年6月宣布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公司随后对子公司投资开发的皇庭广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致使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暴增至24.6亿元,期末净资产亦强势转正,保壳希望大增。
而不少*ST公司保壳还是采取了最为“传统”的操作——资产重组。记者注意到,或是考虑到重组审核周期较长,*ST太光、*ST成霖在2012年年报披露完毕便立即宣布筹划资产重组,目前两公司重组方案均处于监管部门审核阶段。此外,*ST联华、*ST天一前期也陆续推出了资产重组方案。
当然,改善自身经营状况也是*ST公司保壳的策略之一。在连续两年亏损之后,*ST北磁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内部资源优化整合、降本增效,业绩已实现盈利。公司在“e互动”平台上表示,随着经营情况持续改善,公司有信心实现年度扭亏为盈,从而“摘帽”。
“三无公司”前景莫测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相较于上述已出台明确保壳方案的*ST公司,一些“无意向、无计划、无方案”公司的保壳前景则令人捏了把汗。
以*ST凤凰为例,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再度亏损4.98亿元,期末净资产为-11.59亿元,若今后两月公司方面仍不实施大规模资本运作,公司2014年被暂停上市似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与此类似,*ST景谷截至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也同为负值。不仅如此,在9月上旬股价异动后,*ST景谷管理层及第一大股东均明确表示,在此后至少3个月内不会筹划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注入等重大事宜。
此外,*ST天龙第一大股东中铁华夏目前正在筹划股权转让,接盘方黄国忠虽表示将协助上市公司采用债务重组、资产赠与等方案,力争在2013年底前将上市公司账面净资产由负转正。但鉴于*ST天龙董事会前期曾连番否决了中铁华夏的保壳方案,黄国忠未来方案能否获上市公司管理层认可,以及能否快速实施,都将决定*ST天龙的命运走势。
而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ST公司一旦被实施暂停上市,其恢复上市的难度要比以往大得多,这也是相关公司今年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保壳的关键所在。原因即在于,旧版上市规则的审查重点在于持续盈利能力及净利润指标是否阻断了“连续四年亏损”的连续性,因此造成一些公司暂停上市后长期“停而不退”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沪深交易所在退市新政中明确要求,无论公司是因为何种指标被暂停上市,其恢复上市时,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等多项指标都需全面符合恢复上市要件,方能够被允许重返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