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
  • 一位“老基金”的
    信托转型路
  • 10万亿背后的
    民间财富“滚雪球”
  •  
    2013年1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
    一位“老基金”的
    信托转型路
    10万亿背后的
    民间财富“滚雪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10万亿背后的
    民间财富“滚雪球”
    2013-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陈俊岭

      

      国人对风险偏好的极度厌恶,民间财富聚集地的巨量资金,以及赚钱效应的口口相传,成为推动信托管理资产从3万亿到10万亿“滚雪球”膨胀的重要支点。

      股市低迷、楼市限购、金市暴跌……这两年,还有哪些让人省心又稳健盈利的投资渠道?悄无声息间,一种年收益8%至12%,且“刚性兑付”的理财方式,正在突破高净值人群的“围墙”,渐入寻常百姓的理财视野,这就是信托。

      在某信托公司担任业务经理的王棉棉,最近遇到这样一对客户,他们是北京独生子小夫妻,除自己有两套房子外,双方父母手下也各有两三套房子,除自住的一套外,其他都在出租,其中一套位于市区的平房,每月租金才1千多。

      早在去年年底,王棉棉就告诉这位客户,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房子本身流动性不足,其绝大多数资产全押在房子上很危险,而从资产收益率上看,目前不到3%租金回报率,远不如卖出去存在银行收益率高。

      最终,这对独生子夫妻决定先卖出手中一套房,并拿出部分资金购买一款两年期年化9.5%收益率的信托产品,而在此前,这位客户也曾在股市上折戟,并深陷一只目前被ST的光伏概念股,深套割肉让他身心疲惫。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年近五旬老张总算赶上了信托理财的“末班车”,成为国内数百万信托受益人的一员。“听说信托收益高,但投资门槛比较高,所以和亲戚一起凑份子认购了份信托,以我的名义,到时收益风险共担。”他说。

      过去十多年,老张做过买卖,倒过房子,炒过股票,买过基金,算是熟人圈里的资深投资人,不过由于没有“见好就收”,这两年投资还栽了个大跟头,和他同期起步的投资人如今多是资产数百万、上千万的身价,他却还是只有一个零头。

      在参加一场朋友圈聚会时,一位资产小千万的朋友说做信托很省心,不但收益高,而且没风险。尽管老张此前对信托也有所耳闻,但首次听到有人现身说法还是深有触动,想起过去几年打打杀杀,亏了本钱还浪费心血,真是相见恨晚。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来自众多投资人的普通样本。在股市暴跌、房地产限购、贵金属走势波动加剧等现实困扰下,不少手握一定可投资产的投资人转而寻求更为稳健的投资渠道,而信托正成为他们的最终选择。

      信托的火爆并不仅仅停留在信托业协会和各家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上,在民间财富聚集的北上广深、东南沿海,乃至新兴的能源城市,都可以见到信托的触角。

      由于近两年投资渠道狭窄,来自股市、楼市、金市等传统主投资渠道的风险骤增,很多有钱人都开始流行购买信托产品,甚至某些部分高收益的产品刚一上架,便遭到投资人的“秒杀”。

      去年下半年以来,记者在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吕梁、陕北神木等地采访时得知,当地不少券商都代销信托产品,尽管很多是300万元起点,都不愁卖。“想象不到吧,这里有钱的人多了去了。”大同证券吕梁营业部一位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