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转型路
⊙本报记者 陈俊岭
对于曾在基金公司工作四年,并于去年跳至信托公司的赵君而言,过去几年来他在金融职场的心路历程,正见证了基金的落寞与信托的崛起。
2007年夏天,刚从重点大学金融学院毕业的赵君,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正如日中天的基金业,这一在师兄师姐极力推荐、在学弟学妹面前扬眉吐气的行业。
尽管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并不知名,但并不阻碍伴随牛市而来的被客户找上门来的火爆业务。当时,很多人买基金都要托人找关系。当年年底,刚进去半年的他年终奖就拿了十几万,让不少从事其他金融行业的同学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股市的单边下跌,基金行业也进入了漫长的冬天。随之而来的降薪、裁员让赵君至今心有余悸。尽管凭借着勤奋和激情他最终成为一名“老基金”,但此后的收入待遇却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与基金公司日渐缩水的薪资福利相比,信托业俨然成为金融行业的“黑马”,据说有的信托公司年终奖动辄几十万地发,加上与同学持续增长的收入相比,一种不平衡的情绪慢慢在心中发酵。
去年夏天,初为人父赵君开始谋划着要“换个地方”,券商、基金靠天吃饭自然要排除在外,而成为信托公司的一员则是他转型出路的最佳选择。经过一番周折,赵君最后来到了一家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
让他转型优选信托的理由是,信托不受资本市场影响,更直观的原因是,他有几个在信托公司上班的朋友,前年光项目奖金都在几十万,这令2007年下半年入行仅赶上“牛市尾巴”的他们这批“老基金”情何以堪。
时隔一年,已如愿以偿成为信托公司一员的赵君,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赚钱与轻松,由于他从之前的对私业务转型至现在的对公业务,而此前资源积累甚少的他渐渐感觉到“拼爹”无能一丝无力感。
“这两年信托间竞争非常激烈,后来进入信托公司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是很难拿到项目的,积累资源是信托业的第一生存法则。”赵君感叹。
事实上,这几年,伴随信托业资产规模的狂飙突进,像赵君这样想挤进信托业的金融人大有人在,尤其是来自遭受熊市折磨的券商、基金等行业的从业者。
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券商人事部经理曾对记者表示,由于市场不好,这两年券商营业部人员流失十分严重,其中不少流向了信托公司。去年他们也进行了种种业务创新,想吸引并留着信托公司和内部有想法的人才,但十分困难。
“现在连信托公司前台都能拿几十万,这多像几年前大牛市时的券商啊,那时正处于五六千点。”面对来自银行、信托等几个offer,一位金融学硕士最终放弃了择业信托业的打算,而选择去了一家刚挂牌的半官方金融机构。
在赵君看来,任何行业都有巅峰与低谷,不要因为听说某个行业赚钱而跳槽,有时候等你真正过去了,才知道对面也是一座“围城”。相比而言,选择行业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兴趣和优势,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