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直面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阵痛
  • 到期专利为中企寻求创新打开新通道
  • 构筑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刻不容缓
  • 2014:
    欧元区的两种滋味
  • 拯救蓝筹股,先要调整市场结构
  •  
    2014年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直面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阵痛
    到期专利为中企寻求创新打开新通道
    构筑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刻不容缓
    2014:
    欧元区的两种滋味
    拯救蓝筹股,先要调整市场结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拯救蓝筹股,先要调整市场结构
    2014-01-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熊锦秋

      □熊锦秋

      

      鉴于蓝筹股的持续下跌,多家大盘蓝筹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据称被召集参加有关加强市值管理的专题会议。蓝筹遭抛压,笔者以为主要是A股市场过度投机的内因所致,因此,拯救蓝筹股,不仅上交所要采取相应举措,多个监管部门都应共同参与。

      也许大家不约而同要问的是,同样面对IPO重启的大环境,何以蓝筹股一蹶不振,创业板却相对较为坚挺?原因其实也简单,在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一定量之后,炒家要在整个市场全面铺开地毯式炒作早已力不从心,他们的应对办法就是自我缩容,围绕创业板等小市值板块精耕细作,所以公募、私募、牛散等大额投资者纷纷涌向创业板。目前创业板流通市值还不足万亿,而这些大额投资者能轻松撬动的市值应在数万亿。也就是说,若放任这些大额投资者扎堆创业板炒作,除非创业板市值增至5万亿元左右,否则市场跛脚的局面难改。

      据称,2014年将有大约200至230家在审企业完成发行,融资额估计约2000亿元。现在看来,即使这些股票全部在创业板挂牌,主力也完全能消化。而且,基于IPO重启后小盘新股暴炒预期,创业板反而被牵引上升。

      A股市场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包括大额投资者在内赚快钱的冲动过于强烈,多数上市公司红利回报有限,即使一些蓝筹公司红利回报也只与债券投资利息基本相当,因此,要赚快钱、赚大钱,就只能通过参与大幅波动的投机品种炒作,而参与打新和炒新,就可能短期之内获取暴利差价,这几乎成为市场约定成俗的潜规则,市场各方都在有意无意中默默遵守。看招股书,一些即将发行上市的新股质地平平,然而机构等投资者早已按捺不住,放言就是要打新,根本不在乎新股质地如何。

      如此看来,要重振蓝筹雄风,将A股市场打造为真正的投资市场,先要改变沪深股市的市场结构。上交所可考虑引入高科技等中小盘股上市。一个阶段以来,上交所也在反思,上海市场是否充分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节奏,匹配了投资者的需求和诉求?既然意识到这一点,就应大胆行动,不要被大盘蓝筹市场的定位束缚住手脚,快改变单纯的大盘股市场形象,而监管部门也应鼓励交易所为此展开良性竞争。原来以大盘蓝筹为主的纽交所,近年不就在高科技等领域与纳斯达克等展开了强有力竞争吗?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优酷、当当等就都在纽交所上市。现在,一家公司可以在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同时上市。所以,不妨考虑允许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双重上市,尤其是在上交所和创业板双重上市。一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估值可达到四五十倍市盈率,或许在上交所上市估值就会比这少一半,市场投机惯性已造成交易所市场的严重分割。允许双重上市,同样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在两个市场价格不一样,那么通过融券等机制就可跨市场套利,这就可强制击破两个市场分割壁垒。

      此外,还可以考虑让蓝筹公司通过分拆在创业板上市。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已有不少先例,但主要是分拆到境外上市。现在,对于满足特定条件的蓝筹公司,不妨允许其分拆资产申请到创业板上市,以逐渐填平两个市场的鸿沟。

      再怎么说,市场到底还是有部分理性投资者的,只要蓝筹公司分红回报可观,且不频频伸手向股东要钱,蓝筹股还是会受到这部分投资者追捧,其股价还是有底部支撑的。这需要大力推动蓝筹公司加大回报投资者力度。

      推动新股集中上市,这是之前市场和监管层的共识,不知为何此次IPO重启没有提及,笔者希望尽快推动新股集中上市,抑制炒新泡沫。

      创业板公司当然有一部分有高成长性,但也不排除目前个别公司股价的蹿升是操纵所致,为此要严打市场操纵投机,防止经过包装的新型庞氏骗局在创业板公司上演。

      新股发行改革以及IPO重启的意义,在于做优市场增量,如果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即使增量把关再严,最后仍将变质,为此应围绕做好存量,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看眼下投资者对IPO重启热情高涨态势,市场还缺乏发现价格的根本动力,新股发行最大效果或许就是制造一批新土豪,而做优存量远比重启IPO重要得多。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