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为什么美国经济再崛起已成了共识
  • 政府年末突击花钱的水龙头被拧紧了
  • 监管影子银行的总体思路不能是堵
  • 院士“造假”背后的上市公司专利困境
  • “破净”银行回购股份是应尽的市场责任
  •  
    2014年1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为什么美国经济再崛起已成了共识
    政府年末突击花钱的水龙头被拧紧了
    监管影子银行的总体思路不能是堵
    院士“造假”背后的上市公司专利困境
    “破净”银行回购股份是应尽的市场责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破净”银行回购股份是应尽的市场责任
    2014-01-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谭浩俊

      

      据报,相关监管职能部门日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中表达了希望股价跌破了每股净资产值的大公司能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愿望。此次被召集参加会议的上市公司主要为银行及大型央企。

      据悉,沪深两市目前破净的上市公司已超过百家,其中尤以银行股为“主力军”,大面积破净在银行股已成常态。与此同时,规模较大的中央企业也是破净集中的公司板块。

      虽然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值的市况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股市长期低迷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与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银行股,在盈利能力很强、利润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仍然大量破净,就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了。

      众所周知,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其他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与实体产业都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银行,尤其是打有“国有”印记的却一个个赚得钵满盆溢,利润高得连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可为什么现在却在股市上连连出现破净的现象呢?为什么投资者对高利润、好业绩银行股不买账呢?显然,不是投资者没有眼光,而是他们对银行缺乏信任感。

      事实也是如此,看看这些年银行的赚钱过程以及他们对待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态度,可以说一定程度反映出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一方面,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银行不顾经济发展规律、不考虑经济发展实际,而是一味地考虑自身利益。如过度向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发放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乱设信贷门槛、乱收各种费用、提高贷款利率,致使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普遍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等等。而当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时,又毫无顾忌地将手伸向股市,通过增发等手段竭力搜罗股市资源,遂使股市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银行获得高额利润以后,却很少通过不同渠道反哺经济、反哺实体产业。

      如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不肆意抬高融资成本、不动辄从股市搜罗资源,那么,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也正是因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太少体现出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没有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因此,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

      现在,相关监管部门要求破净的银行回购股份,与其说是为了维护市场信心,不如说是让银行通过此举来挽回已经失去的形象和市场信任,让银行的市场价值能与利润和业绩对应起来。

      虽然此举或许能产生一举多得的效应,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愿意考虑过回购本公司股份的银行可能不多。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更有可能不会这样做。就算有关方面允许银行通过发行债券、优先股等方面筹措资金,银行也会首先用于弥补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发放信贷资金服务,而不会考虑在市场回购股份。如此一来,作为蓝筹重要代表的银行股在市场和投资者心中的形象或许将变得更差,投资人的信任感也会更弱。

      令人担忧的是,管理层正在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尤其是购买银行股。对银行来说,此时似乎就更有理由不回购股份了。不仅不回购,反而很有可能再提交各种增发方案,以便于从股市搜罗更多的资金。

      我不知道,以现有市场监管环境,在银行没有做出回购本公司股份承诺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可以禁止银行再通过增发方式募集资金、禁止银行发行债券和优先股?因为,对银行来说,如果不能将权利和责任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对股市和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只想享受权利。那么,凭什么给他们享受那么多的权利呢?

      由此看来,管理层在要求银行回购本公司股份的同时,恐怕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促使银行承担相应的市场责任,而不能只顾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只有当金融和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时,股市也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