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所裹挟
□李 翔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一度成为金融学术界关于金融市场的主流理论。在有效市场假说中,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可及时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中。一个完备的资本市场因而能通过有效的资产价格来揭示所有的潜在信息。但是很不幸,理论总是灰色的,金融市场的实际表现却宣告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破灭。受制于各种金融市场现实中的不完备性和市场参与主体的非理性因素,现实中的金融资产价格在较短时间周期内很少能达到有效性的理想状况。哪怕在流动性最好的全球外汇市场也展现了巨大的波动性,外汇市场上外汇投资和投机活动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信息噪音,造成信息无法及时反映在外汇价格中。至于在较长时间周期框架中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能有效体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则已不是普通投资者所愿意关心的问题了。正如凯恩斯的那句名言所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
在一个交易周期很短,高换手率的市场中,远期的经济情况对于一般金融交易毫无实际意义。在短期而言,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金融市场上的主导情绪,这种情绪源自于投资者的人性,却鲜有模型能够精确度量。以至于凯恩斯也不得不用“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来描述投资者情绪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股神”沃伦·巴菲特则把这种情绪归结为“恐惧与贪婪”,宣称价值投资就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然而知易行难,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能追随巴菲特者如凤毛麟角。对于中国的投资人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比如沪深股市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参与者的成分构成,市场情绪对于资产价格的短期影响力,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来得更为“简单粗暴”。不仅市场之中所谓的游资会“兴风作浪”,引导乃至操纵市场情绪制造一个又一个所谓主题投资。正所谓“顺市场情绪者昌,逆市场情绪者亡”,只要能讲出符合投资者情绪的投资故事,不论公司的质地,短期之相关股价总能“鸡犬升天”。正如投资界常说的,“台风刮来,猪都可以飞上天”。至于情绪之风消弭之后,猪还会不会继续停留在天上,就不是这些炒作资金所关心的了。君不见去年上海自贸区概念风光热炒之时,一些实质上与自贸区并无关联的股票也随风起舞,股价甚至翻了两倍有余,当时高位接盘而未能及早撤出投资者恐怕事后只能自求多福了。
而那些曾被监管层寄予厚望的机构投资者,也在这个市场中被情绪化的交易风格迅速同化。沪深股市一度出现的公募基金“抱团取暖”,“追涨杀跌”不是屡见不鲜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沪深股市上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呈现散户化的特征,充分表明了中国股市上交易者情绪化力量,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成熟。沪深股市所谓“一赚二平七赔”的魔咒,与这种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有着莫大关系。
那么,普通投资者面临狂暴的市场情绪之鞭又该如何自处?可以采用何种方法避免自身陷入到市场情绪的裹挟之中呢?
普通投资人要想在剧烈变动的市场情绪中独善其身,首先就要调整心态。在做出交易决定之前就应该明白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良好的投资心态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源于高度的自律和长期养成的良好的交易习惯。不要为赚快钱的酣畅淋漓所引诱,只赚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润就好,心平气和,知足方能常乐。第二,随着沪深股市融资融券的不断深入发展,引入杠杆进入自身的投资组合已越来越普遍。随着下一步股票期权的引入,普通投资者动用杠杆会更加便利。但是杠杆的引入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在投资者判断正确之时,成为投资者的利润的“倍增器”;另一方面,则在判断错误之时,快速地消耗投资者的安全边际,扩大损失。
金融市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杠杆交易的背景下,投资者的投资时间框架往往变得更短,波动性会更大,相应的也更容易受市场情绪的左右。而投资者更高的交易频率往往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市场情绪的波动。所以投资者对于引入杠杆进入交易时务必慎之又慎,切莫怀有侥幸心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国际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推进,新的投资主题层出不穷,其中涉及的行业之复杂,涉及技术之高深,涉及商业模式之复杂,早已超出了绝大多数普通投资人的理解能力。一方面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水平,努力跟上市场的发展诚然是最好的,但是投资人也要敢于直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不足和相关能力的缺陷,切莫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自己并不真正熟悉,却因为市场情绪的驱动进入空有概念支持的领域之中。这样做,也许会在短期损失一些盈利,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保障资金的安全。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对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市场才是最好的老师。归根到底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投资人尽早摆脱市场情绪的干扰,才会有市场的理性和健康发展。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没有捷径可走。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