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在今年披露了一条和理财投资有关的消息。即青岛、上海、内蒙等地的投资者,参与贵金属交易遭遇欺诈和巨额亏损的事情。
相关新闻揭示,不少个人投资者参与这类所谓的“现货白银”等贵金属交易损失非常惨重,而提供这些交易的部分贵金属或资产管理公司,涉嫌在后台更改交易数据、买卖记录、乃至有意识的让客户无法交易和取出资金等,最终促使客户巨亏出场,而相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上述新闻读来是让人非常震惊的,如果新闻所述的细节最终全部落实的话,那么上述的贵金属交易无疑是性质极为恶劣的诈骗行为,理应受到严厉追究。
但上述事件,也启示了个人投资者,在理财时候务必做“能够掌控的投资”,即在自己能够有鉴别力的机构处做投资;在自己资金能够承受亏损的范围内做投资;在个人能够有判断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做投资。安心理财,少做发财梦。
从央视披露的细节看,少数蒙受亏损的投资者显然不符合上述三条原则。首先,上述参与投资者都是被巨额盈利的暴富神话所吸引的,因此忽略了给其提供理财建议的分析师和交易平台本身是否合法合规执业的问题。
其次,不少投资者投入资金明显过大,内蒙古的一位女士短短几个月亏损达到59.2万,把“辛辛苦苦了这么多年,攒下的家底,一下子倾家荡产”了,这样的投资显然也超过了理性的因素。
其三,不少投资者显然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在做投资。即便是金融知识高度发达的美国,个人投资者参与最多的依然是基金、其次是股票、少数参与期货。这本身意味着期货投资有高风险、高门槛的特点。而不少中老年同胞,通过一年的自学甚至不自学直接上阵交易,其最终的投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回顾起来,类似带有骗局性质的投资新品种,在过去几年已经出现了多种,最早是高息委托理财,其后是买卖所谓的“法人股”,近年陆续出现了伪私募股权基金、伪贵金属交易等种种形势。其盈利模式都无一例外地遵循,通过口口相传或电话营销——以“高回报”相引诱,——瞄准有一定资产实力、但缺乏金融基础的普通老百姓——吸引其参与无投资鉴别力的高风险金融投资——最终理财公司在和投资者对赌中获利。
面对这些交易品种,一方面需要有关方面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资者建立合理的回报预期,不要做暴富的发财梦;同时,也需要广大金融从业者提供有一定收益、让投资者满意的理财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