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财富·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对“余额宝”们的认识误区亟待澄清
  • 请问,这些大学生账户是怎么回事?
  • 央行政策走向四大新特征耐人寻味
  • 美国政府
    从“两房”撤退了
  • 优先股试点
    打开了基金振衰起敝新空间
  •  
    2014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对“余额宝”们的认识误区亟待澄清
    请问,这些大学生账户是怎么回事?
    央行政策走向四大新特征耐人寻味
    美国政府
    从“两房”撤退了
    优先股试点
    打开了基金振衰起敝新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政府
    从“两房”撤退了
    2014-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东海

      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股价近期暴跌。3月11日,两公司股票盘中重挫40%上下,3月12日,继续重挫约15%。此后几天,跌势稍微企稳。

      导致“两房”股价重挫的原因是,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拟定的立法草案,将逐步关闭政府所有的抵押贷款公司,取而代之以新的政府所有的再保险公司一定的权益,将强制民间贷款公司持有再保险公司一定的权益,承担至少10%的抵押贷款债务第一损失,政府将只会在民间债权人承担损失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实早在2011年初,就传出白宫计划关闭“两房”的消息,认为“两房”是金融危机的祸首,自身也在危机中遭受重创,难以为继。只是由于“太大而不能倒”的原因,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给予了救助,使得“两房”在危机后得以喘息和恢复。去年6月,由弗吉尼亚民主党人马克·华纳和田纳西州共和党人鲍勃·柯克牵头提交了要求终结政府持有“两房”的议案。随即,获得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另外六名两党议员的支持的参议院团体,也提交了一项要求彻底改革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计划,内容包括逐步缩减直到关闭政府支持的房贷公司,而改由私人资本来接手,并在未来五年内向市场注入更多私人资本。

      如果从现实状况来说,美国尚没有关闭“两房”的必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向“两房”提供了1875亿美元的援助金。相当长时间以来,“两房”股价始终徘徊在一美元下方,最低时每股价格还不及0.25美元,成了“仙股”。2010年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发表声明,要求“两房”股票从纽交所退市,转入OTCBB市场交易。而到了本月,“两房”股票最高价又达到了5至6美元,比最低时涨了2000%以上,居然又成了“神股”。从“仙股”到“神股”,也许正可以视之为美国政府的救市业绩,视为美国走出危机步入复苏的标志。

      但为什么美国政府不再趁热打铁,继续增加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干预和权力,而要功成身退了呢?白宫此举,既有历史的考量,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有将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来办的原则的秉持。

      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抵押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购房成本,为穷人购买房屋提供只被授权购买经过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的服务。 但到了1968年房利美改组成为私营公司后,其职责范围被扩大到了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房地美则在1970年由国会授权组建。“两房”的职责,是购买市场上的抵押贷款,这样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就会积极从事房屋信贷业务,而那些收入较低的较穷的人也能得到房屋贷款。

      由上述历史可知,“两房”具有深厚的政府背景,能享受特殊的权利,包括可免交各种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并且享受美国财政部提供的各为22.5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由于政府的隐形担保,“两房”的经营风险显著降低,但事实上“两房”的经营方式很激进,尤其“两房”的CEO和员工为了追求业绩,以争取高额奖金和分红,有时往往会突破底线。“两房”的这种业绩追求,造成了美国一些地方的买房零首付现象。在2007年2月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爆发时,有数据显示,“两房”持有的抵押贷款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超过约9万亿美元的美国全部抵押贷款的一半。这在房屋价格上涨时皆大欢喜,一旦房屋价格下行,泡沫破灭时,势必将伤害一大片。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两房”股价大幅度回升时,正是美国政府抽身的好时机。

      当然,美国政府选择在“两房”股价回稳时抽身,还有财政压力的现实考量。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不得不筹集巨资援助那些金融巨头,但是那些金融巨头们行事方式包括大手脚分奖金的习惯不改,致使美国政府的援助政策饱受批评。眼下,奥巴马政府的财力还不比上金融危机时期,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的时间还遥遥无期,如果“两房”再一直“国有化”下去,一旦未来再次陷入困境,美国政府将不得不救,但很可能已无力再救。据美国财政部3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14财年前5个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额为3770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但公共债务还在上升。美国债务上限一直在突破,不断地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抽身“两房”,此其时也。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从“两房”抽身,正是还原市场功能的本质体现,会增加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效率,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住房、金融市场的东西,还是由市场来决定最好。如果当初没有美国政府的隐形担保和各种优惠资助,美国的次级贷款不可能膨胀到那么高危的水平,2008年惨烈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或可得以避免或大大降低强度。当然,美国政府撤出“两房”,“两房”的风险骤然上升,所以股价暴跌;“两房”的债券风险也随之大幅上升,“两房”的股东和债权人,损失较大。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