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稳定增长战略支撑
  • 白酒业:冬天刚开始
  • 尽力保持房地产温和调整是最上策
  • 全面锁定
    影子银行风险
  • 轻罚南纺昭示
    修订《证券法》刻不容缓
  •  
    2014年5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稳定增长战略支撑
    白酒业:冬天刚开始
    尽力保持房地产温和调整是最上策
    全面锁定
    影子银行风险
    轻罚南纺昭示
    修订《证券法》刻不容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面锁定
    影子银行风险
    2014-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易宪容

      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不仅令监管者担忧,也引起国际上关注。最近一期英国《经济学人》就发表了14页专题,集中探讨全球影子银行的风险。世界都在担心,影子银行所积累的问题会否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据国际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统计,影子银行的相关资产2013年初达到71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尤其凌厉,仅在2012年,就上升了42%。

      从广义上说,影子银行指任何涉及借贷的非银行机构及个人,但各国的表现方式很不同。中国表现为以同业业务主导的资金投放链。影子银行这种融资关系基本在监管上处于灰色地带,隐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

      最突出的例子是,沪深股市的上市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目前其股价跌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无论是市盈率还是收益率来说都具有相当吸引力),但投资者还是躲之不及。他们都看到了,去年到香港上市的重庆银行,上市后股价一直在招股发行价下运行。在重庆银行招股书中,就可以看出内地银行是如何透过设立中介机构,买入信托贷款后把“信托受益权”转售给银行,拐了个大弯,原本高风险的企业信贷摇身一变,成了银行间的安全资产,从而巧妙地规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重庆银行如此,其他银行不也如此么?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间的同业业务不仅成了银行削减贷款规模、规避监管最最便利的渠道,也是寻求监管套利最有效的工具,成了不少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从2010年末到2013年6月,中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平均同比增长为33%以上,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0倍及贷款增速的2.1倍。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及它信用创造功能,不仅使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并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而且使得社会信用过度扩张,弱化了宏观调控作用。据估计,我国同业业务信用扩张规模从2009年初的1.8万亿飙升至2013年底的14.7万亿。同业业务额外的信用创造达到近15万亿。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同业业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是以银银合作为主导,并形成了银信、银证、银期、银保、银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局面。这种同业业务格局,不仅完全打破金融分业监管的格局,也成了金融风险迅速传导及放大的根源。这种错综复杂及无限拉长同业业务的融资链,不仅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面推高资产价格及扭曲金融市场融资结构,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及经济泡沫化。

      一行三会与外管局上周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简称为9号文),要求金融市场的同业业务清楚界定、统一授信、实质性计提、限制过度期限错配、加快证券化市场发展等,就是要治理整顿同业业务这种错综复杂及无限拉长的融资链,将同业业务市场各种非银行的标准业务,包括各种理财与信托产品、银行同业业务在内的整个影子银行体系,悉数纳入监管当局的系统监管框架下,就是要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9号文亮点不少,但对同业业务为何会如此快的过度扩张、这种扩张所面临的风险有多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又有多大等诸多核心问题,仍未给出清楚的答案。而事实上,我国影子银行近些年来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既与央行货币政策的理念有关,更与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及金融市场不成熟、政府过度监管有关。

      对于国内同业市场影子银行问题,如果仅从技术性角度出台监管措施,短期内会有些作用,但长期来说,市场可能还会以新的方式来突破这些监管。因此,要化解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莫测风险,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这恐怕需要改变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思路,让有效的价格机制在金融市场运行中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