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公司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
  • 10:市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圆桌
  • 资本净流出时代中国经济直面两大风险
  • “圈而不建”:土地开发浪费惊人
  • 外论点击
  • 地方融资平台
    该怎么退出
  • PE热衷IPO与重组炒作的路走到尽头了
  •  
    2014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评论
    资本净流出时代中国经济直面两大风险
    “圈而不建”:土地开发浪费惊人
    外论点击
    地方融资平台
    该怎么退出
    PE热衷IPO与重组炒作的路走到尽头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点击
    2014-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点击

      ◎《金融时报》6月26日专栏文章

      新科技巨头的新冒险:失去创新优势

      当可爱的创业公司变成触达消费者所有生活领域的科技巨头时,他们还依旧可爱吗?当世界最大的消费者科技公司开始涉猎其核心业务外的市场时,他们还能恪守完美主义的信条吗?连接超过10亿人的网络能追赶上不断被定义的传播习惯吗?

      谷歌、苹果和脸书(facebook)的扩张更多是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样的商业逻辑所驱动,这将减弱创新的动力。这种风险在谷歌和亚马逊最近的收购案例中表现得非常显著。上周,亚马逊进军智能手机,推出了Fire。从机顶盒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亚马逊已成为多用途的、面向消费者的数字科技业巨头。然而,亚马逊的此番举动更多为了声明他要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对电商来说,智能手机越来越重要。但正如微软的经历所证明的那样,过晚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即使是有独一无二的功能,也避免不了一个惨痛的命运。

      谷歌这周也宣布要将软件和汽车、腕表及电视结合起来的新计划,这延续了其“联网家庭”的扩张构想。这两项计划均有突出的商业逻辑:用更多的屏幕来收集使用者数据。脸书因对其核心服务加入了更多特征,使其保持了较高的用户活跃度,但这也让脸书对新的、更具创新性的创业公司非常敏感,比如脸书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就是对这种挑战的一种回应。

      这些科技巨头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当他们在追寻新业务时,还能否保持核心业务的活力。同时,在整合新业务和公司时,这些科技巨头也需要管理和组织上的创新,才不会有损于这些新资产。

      (作者系英国《金融时报》美国西海岸编辑理查德·沃特斯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6月27日社论

      萨拉热窝事件百年,我们该汲取的教训

      100年前的6月28日,在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人射杀。萨拉热窝的枪声将世界卷入战争的深渊。为何会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大战?今天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到了8月变成了两者的后台德国和俄国的战争。德国还向法国宣战并进攻比利时,于是英国向德国宣战。巴尔干半岛的局部冲突蔓延到了整个欧洲。读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ertheim Tuchman)描述一战过程的名著《八月炮声》即可知道,尽管当时欧洲各国均试图避免战争,但是不知不觉间却酿成了世界大战。“各国元首在战争面前均想后退,但是战争的进程却不容他们后退,而是推着他们前进。”

      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相互依存关系加深,“战争无益”成为各国的共识,没有人认为会发生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大部分精英认为战争会在一年之内结束。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大误判,是个“大幻想”,世界大战不但发生了,而且持续了四年。

      我们在整整百年后需要吸取的第一个教训是,必须避免偶发性的冲突。为了防止误读对方的意图,必须施以外交努力。第二个教训与实力均衡的变化有关。一战的导火索虽然是暗杀这样的偶发事件,但是一战的发生还具有结构性的原因。昔日的霸权国家英国的实力下降,而德国迅速崛起,实力均衡发生了变化。当前,霸权国家美国的实力在下降。我们必须意识到实力均衡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危险。第三个教训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必须处理好民族主义。任何国家都有内部矛盾,都有使用民族主义转移国内矛盾的冲动。(梁宝卫 编译)

      

      ◎《莫斯科时报》6月26日文章

      今天的欧盟已无乌克兰的位置

      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6月2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经济部分条款。很多乌克兰人都坚定地认为,融入欧盟是走向富裕和正常生活最有保障的路线。但实际上,此种简单概念最积极的支持者是欧洲人,特别是在布鲁塞尔的官员们。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等国的政治家也是“欧洲选择”的鼓吹者。但问题是,无论是这些国家还是欧盟官员,他们所描述的“有担保”的高速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

      2014年的欧洲已不同往昔,欧洲国家正实施着比以往更严格的紧缩经济措施,所能提供的物质或金融帮助的可能性很小。简而言之,用以帮助新入盟国的慷慨支持在政治上已无可能。如果乌克兰想成为欧盟的一部分,就要自己花钱开路。

      有人认为乌克兰可以效仿波兰的经验。波兰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好地度过了大衰退,这反映了波兰工业的活力以及波兰政府严格的经济管理。然而,波兰背后的故事却常被人忽略。在过去十年,因为加入了欧盟,波兰以直接援助的形式从欧盟收到了超过154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结构性调整资金”,这一大笔资金帮助波兰建设了新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然而,这个令人瞠目的援助数字还未包括在起初转型及申请欧盟成员国时所收到的援助。

      为了这份“欧洲选择”,乌克兰政府必须着手开始严格的紧缩政策:提升天然气价格、削减行业补贴及福利支出。为此,乌克兰新政府将面临国内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挑战,与此同时,俄罗斯会通过提供金融和政治支持来激升矛盾。乌克兰想成为欧盟的一部分,没有人会低估这条道路的艰难。这不仅要与政治和经济困难较量,还需时时提防俄罗斯。

      (作者系马克·阿多曼尼斯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