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房企上半年成绩
    意外靓丽
  • 广东国资改革 激情与徘徊
  • 新疆建设兵团
    全面向民资开放
  •  
    2014年7月4日   按日期查找
    8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新闻·公司
    房企上半年成绩
    意外靓丽
    广东国资改革 激情与徘徊
    新疆建设兵团
    全面向民资开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广东国资改革 激情与徘徊
    2014-07-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高山 ○编辑 枫林

      广东国资改革

      激情与徘徊

      激情终归于沉寂。

      自广东高调宣布启动新一轮国资改革,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实质性的动作寥寥。作为地方国资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广东国资改革被市场各方寄予厚望。然而,广东国资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并没有在预期中的6月底前出炉。

      记者近期获悉,广东正着手对机制体制方面进行改革。预计到9月底、10月初,广东国资委旗下50家公司将分别进行薪酬体制改革、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面的试点工作。广东试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突破目前盘根错节的改革困局。

      

      广东国资改革方案延期

      2014年的时针已悄然转到了7月份,驶入了下半年的轨道。预期于今年上半年出炉的广东国资改革的顶层设计——广东国资改革文件,并未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逾期出炉已成事实。

      “改革方案的初稿正在起草制定,在进一步完善、征求意见以及上报广东省委省政府后,2014年上半年有望正式出台。”今年1月份,广东省国资委高层就透露了时间表。2月19日,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及《深化省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也正式进入了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中。

      “征求意见的程序已经结束了,但还需等省政府常务会议的通过,”广东国资委系统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相关程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一轮修改和完善,定稿之后才能正式出炉。

      也有接近广东国资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广东国资改革的方案,可能要等中央的国资改革文件出台后才能出来。最近有消息称,中央层面的“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两份重要改革文件,仍在征求意见阶段,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最终的方案有望在今年9月份以后对外公布。

      就在6月底,已经有山西、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炉了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的文件。显然,在此轮国企改革浪潮中,广东国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落差:4万亿存量和4亿交易

      今年2月27日,广东举行了一场省属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接会,推出首批54个项目,计划引入超1000亿元的民间资本。一时间,广东国资改革进入新一轮提档期的说法,吸引众人眼球。广东省国资提出的改革思路、框架、时间表,以及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互联网思维、负面清单等先进观点,更让人有超预期的期待。

      上述54个项目早已在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进行挂牌。记者在不久前的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14年5月底,在此挂牌的混合所有制项目金额为1256.75亿元,成交金额4.32亿元。

      “相对于以前,算是比较快的了。”一位接近广东国资的人士说,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广东就在提混合所有制改革了,每年会有些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项目放到南方产权交易平台上去做,但量都比较固定,大概每年有三四百个亿。“今年有1200个亿已经比较多了,当然里面有一些私募债的项目。”

      面对1200多亿元的挂牌金额和4亿元成交额的差距,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党委书记胡军梅说,这涉及挂牌的概念问题。项目进行挂牌,不单单是希望做股权交易,还希望进行发私募基金、私募债、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这其中就不含直接交易的部分,导致在量的统计上有所差异。

      据了解,挂牌项目中有不少发债或发基金的项目,这就涉及项目的盈利水平。比如,广东省交通集团的项目基本上是发私募债和基金的形式,因为民企出于盈利的角度考虑,成为战略合作方入股项目的意愿并不强。

      “广东省好的公路项目,如广佛、广深这些流量特别大的公路项目基本上都做完了,其他的像县县通、城际轨道等项目并不挣钱,国企有社会责任必须得干,但民企则不一定愿意。”上述人士对记者说。

      4亿元的成交额相对于庞大的广东国资体量来说,显然不足一提。广东国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仍有巨大空间。

      据广东省国资委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40729.69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居全国前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86.7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68.18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而在2010年末,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为21105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552亿元、利润总额612亿元。三年间,广东省国资监管的资产规模几近翻番。

      如何混合?民企、国企各怀心思

      “想进的,很难进入;已经开放的,又不想进入。”

      记者近期在调研时了解到,民营企业对广东省属企业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现在尚难进入的板块。“目前来跟我们谈过的有500多个板块,已有意向的有69家,基本上都是能源、电力、医药和矿业领域,这是他们比较难进的地方,”胡军梅说。

      此外,民营企业还会考虑对接国企项目的资源以及市场地位等因素。广东省2月份的推出首批54个省属国企与民企的对接项目中,中山广新柏高装饰材料有限公司65%的股权以3382.5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两家民营企业,被称作是广东新一轮国资改革的第一枪。据了解,该两家民营企业之所以成为广新集团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做的业务相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山广新柏高的市场份额很大。

      不过,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山广新柏高的项目在内,54个项目中仅完成了3宗。

      查阅该54个项目中,民企感兴趣的能源、电力和矿业方面,仅有粤水电集团旗下的3个项目、粤电集团2个项目以及广晟集团旗下2个项目。其中至少有10个涉及交通领域,另外不乏纺织、物流、冶金、林业等利润率较低的项目,以及环保等部分公共服务领域。

      在政府层面,或为缓解财政负担,较倾向于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6月26日,广东省举行了2014年重大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开放推介会,涉及97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就占据了绝大部分。事实上,在前三轮的推介会上,粤东西北的基建、公共服务等领域也都占据较大份额。由于投资回报时间长、收益率底等因素,尽管签约数千亿元,但真正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

      面对改革的大潮,国企态度上异口同声,“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实际操作层面上,却并非易事。

      或出于对国资流失等问题的考虑,国企在推动改制的过程中顾虑甚多。广东国资体系的一位人士对记者举例说,如今的南粤银行当时在改制时,一开始准备将国资持有的4亿股股份全部转让,并已经在南方产权进行了挂牌,作价14亿元。原本只要走流程的事情,最后花了近两年时间,完成了整体改制。而改制的结果是由原先的股份转让变成了增资扩股,国资持有的4亿股股份没有变动,还引进了6家战略投资者,走了很多弯路,操作起来相当复杂。尽管如此,这宗案例还是成为广东国资体系内成功改制的一个教案。

      更让国企束缚手脚的是,明确的国资改革政策和细则并没有出来,监管层的态度却很明确——“不能一改了之一卖了之”、“不能为混合而混合”,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在国资改革过程中不能出现“走形式”、“一刀切”、“一阵风”等弊端。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国资委在5月份专门开会研究关于国资改革的问题,在提到混合所有制时强调,“混合一定是市场化的行为,要根据市场需要来走混合所有制,不能为混为混。”

      “混合所有制早些年就提过,当时也有两家试了一下,但之后有质疑,就没继续搞下去了。现在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有新的内涵,还需要认真研究。”一位广东省国企高管说,尽管国企目前都很重视,但在细则出来之前,究竟该怎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要等等看。

      突破难局:力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本轮国资改革,无论对国企还是民企,都是十多年来再一次的难得之机,” 长城汇理并购基金创始人宋晓明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宋晓明执掌的深圳汇理资产拟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星湖科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前景一片光明,但国企改革道路依然曲折。

      今年以来,广东国资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不乏遇挫的案例,显示着沉疴多年的国企改革,并非想象中的简单。

      6月9日,TCL集团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某些实施条件尚不成熟,经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收购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持深纺织A部分股权。此前,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转让所持深纺织A不低于总股本26%(1.32亿股)且不高于总股本29%(1.47亿股)的股权,TCL集团参与申购部分股权,并于今年4月提交受让意向书及相关资料,并支付1.1亿元缔约保证金。

      深纺织A的业务结构中,偏光片业务占据半壁江山,正是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主营产品液晶面板的上游产品之一。TCL集团拟收购深纺织A的部分股权,恰是业务链条垂直整合的一部分。业务整合的珠联璧合之外,TCL集团的此次收购,更是被外界看作是深圳国资改革中的典型案例。

      广东国资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末,新增20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突破60%。”IPO、资产注入、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被认为是广东国资提高证券化率的主要途径。而时间已经过去三年,广东国资证券化率仍游走在20%之下。

      近年来,广东国资的整合、资产注入的案例也并不多见,而难啃的骨头则屡见不鲜。比如广州国资旗下的东方宾馆,其大股东岭南集团解决消除同业竞争的承诺至今没有得到兑现,优质酒店资产未能按预期注入上市公司,引起中小股东的强烈不满。中小股东也一次次发难,两次提议罢免现任所有公司董事。

      “新的国资改革文件中,仍保留了60%的证券化率目标,但时间点不是到‘十二五’末了,而是需要新一个五年去实现。”一位广东国资委官员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在前一轮改革浪潮下,广东国企改革的阻力也很大,多年前提出的目标至今也未实现。比如,广东省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广东省省属企业资本运营工作意见》,就明确了机场集团、粤电集团、交通集团、航运集团、水电集团等实施整体上市计划。时至今日,上述集团均没有做到整体上市,更有多家集团公司纹丝未动,维持现状。

      面对难啃的骨头,需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日前,广东国资委召开2014年上半年省属企业典型案例分析会,邀请专家对混合所有制下的公司治理、股权转让、国有产权保护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

      记者还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广东国资委正在着手对机制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广东国资委计划从省属企业里面,挑出旗下的50家公司进行国资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预计到九月底、十月初能选出来,分别进行薪酬体制改革、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面的试点工作。

      “今年来,国资委对各种机制体制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以前国资委是管资产,把产权证都收去了,甚至直接管到现金流。现在提出的是管股权,就是要通过机制来管,如怎样在机制上管住这些人,由这些人去管住业务、资金流。目前在这方面的推动力度很大。”上述人士说,广东国资委甚至还针对个别企业专门出台改革意见,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