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务请对误读货币政策倾向保持高度警觉
  • 不堪重负:净利润竟只及税费五分之一
  • “港式”监管让我们看到了严刑峻法的实效
  • 中韩自贸区的
    特别期待
  • 房产中介和电商“掐架”牺牲了谁的利益?
  •  
    2014年7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务请对误读货币政策倾向保持高度警觉
    不堪重负:净利润竟只及税费五分之一
    “港式”监管让我们看到了严刑峻法的实效
    中韩自贸区的
    特别期待
    房产中介和电商“掐架”牺牲了谁的利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务请对误读货币政策倾向保持高度警觉
    2014-07-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杜 静
      □杜 静

      商业银行贷款能否向“三农”及小微企业倾斜,归根到底取决于其与“三农”及小微企业的合作基础、合作格局、合作机制、合作风险和合作前景,并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地位、资产规模、财富效应、客户结构、商业模式、经营风格和管理能力等因素的约束。而由于市场对相关政策的方向性误读与情绪化误解,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因商业银行行为的“悬空”或“踏空”而失效, “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很可能在喧嚣、热闹之后变得更为脆弱。

      银监会本周一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将“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从“分子”项中剔除。此前,央行亦以“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为依据,实行了二次“定向降准”。此举昭示了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管理主张和坚定决心,市场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增长预期。不过,现在需要格外警惕的是,由于市场对于相关政策的方向性误读与情绪化误解,推向热点中心的“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可能走向更为无奈、更脆弱和更具虚脱的尴尬甚至危险境地。

      有人认为“调比、降准”就是调整贷款结构,能增加“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形成“实施货币工具(或监管手段)→释放流动性→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思维逻辑。以为只要政策出台,央行出手,资金就会哗啦啦流向“三农”及小微企业。有人还进一步分析认为,贷款资金是流动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期限并需要回笼,因此担心“调比、降准”对于调整贷款结构的效果与作用会大打折扣,出现了以热闹替代理性、以模糊替代清晰、以混浊替代层次、以心动替代行动的倾向。

      从监管手段和货币工具作用方向上来分析,“调比、降准”与调整贷款结构本质上不关联,甚至可说是两码事。“定向降准”是相对于“全面降准”而言的。“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只是确定“定向降准”的依据。它本质上体现的是“定向流动性宽松”,而不是“定向贷款”。同样,调整存贷比计算指标中的“分子”项内容,其产生的是“政策流动性空间”,商业银行对于“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有了不受存贷比“笼子”控制的“特别空间”。可是,“调比、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和“笼子”之外的“特别空间”,用什么方式、走什么路径、靠什么手段去使用和运用,却不是“调比、降准”所能为的。从4月开始央行先后两次“定向降准”,市场增加了约3000亿元基础货币,并带来金融机构约17600亿元的信用创造能力。这些释放出的流动性和信用能力,与哪些实体经济结合,采取什么方式结合,依据什么标准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涉及商业银行行业、客户发展策略,与“定向降准”没有必然关系。“定向降准”的“因”结不出“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加的必然的“果”。如果说有关系的话,就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选择合作客户中的流动性条件变得比以前宽松,而且会因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某种预期,有了主动选择“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货币管理工具与手段呈现多样化、多层性和多维度的新趋势。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三大传统货币工具同时,还加大了诸如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TSL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等货币工具的创新和实践。但是,任何一种货币工具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规律性,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具有特定的“主导功能、过程张力、作用支点、有限效用和力量边界”。货币政策工具之所以存在若干中介目标,正是基于不同货币工具效用的有限性、单一性、局促性和层级性,不能无限放大其功效、范围和作用对象。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和效力,就是调整流动性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当然还会存在一些共振和外溢效应。因此,它不是解决“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脆弱化困局的实施主体,它能引导但不能承担贷款结构调整的主角。如果社会预期盲从放大、模糊和错位其效力,只会加重“热闹中低能、长大中退步”的生态环境异化,并滑入“盲人骑瞎马”的险境。

      市场对于监管政策的误读误解,至少会带来堆积市场中的失望情绪、错失调结构的“窗口”时机、模糊实践上的市场目标三方面的负面效应。在“定向降准”被误导为“定向投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与“三农”及小微企业的结果期待,会形成强大反差,并由“反差”演变成失落与失望的狂躁情绪,产生“幻觉”,最终弱化、抵消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在“调比、降准”就是贷款向“三农”及小微企业倾斜的预期下,基础性、机制性工作反而被“热闹化、粗糙化和过程化”所代替,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的有效“窗口”时机在无形丧失。“羊毛出在猪身上”和“种瓜得豆”的思维混乱与认识“叠影”,还使得监管手段和货币工具的目标与对象、方式与效果、传导机制与运行效率等关系变得模糊和扭曲。

      任何监管手段和货币政策工具都会带来若干种市场预期。问题是,只有充分体现监管政策和货币工具本质属性、目标方向、内在功能的市场预期,才有意义和作用。而当下由“调比、降准”所形成的对市场贷款结构调整的预期,则背离了这一点。

      商业银行贷款能否向“三农”及小微企业倾斜,归根到底取决于其与“三农”及小微企业的合作基础、合作格局、合作机制、合作风险和合作前景,并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地位、资产规模、财富效应、客户结构、商业模式、经营风格和管理能力等因素的约束;还与变化中的成长要素,比如财税政策优惠、产业资源倾斜、市场空间创造等,紧密相关。需要综合考量、动态选择、择机而行,真正实现适应性、协调化和互动式发展与合作。在此过程中,不同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与“三农”及小微企业的合作具有不同的内容、层级和方式。这种发展和合作的差异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矛盾,靠监管手段、货币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和平衡,需要以商业银行层出不穷的创新和实践为基础、为主体、为动力和为支撑。认不清这一点,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就会因为商业银行行为的“悬空”或“踏空”而失效,当下处于政策热点中心的“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就很可能在喧嚣、热闹之后变得更为脆弱。

      在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未来经济将面临亮底式考验,迫切需要对一些基础性和原理性的问题、关系和事实,重新梳理、认识、构建和完善。在经济处于上升和宽松时期,这些可以被忽视、被弱化、被反复甚至被颠倒;在经济下行时期,则需要正本清源。这是尊重和敬畏市场规律的科学态度,也是衡量我国金融业行稳致远、创新务实的基础尺度。

      (作者系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