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上周末,公募基金的二季报终于披露。翻阅了几份二季报,总体感觉基金经理们想法很多、困难也很多,未来市场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
从投资研究的角度看,基金二季报作为公募基金最新的“行业调研表”,透露出不少信息,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观察的角度。
总体看,本期基金季报反映了基金经理们明显的做多之心。在经历了市场反复的底部震荡、跌宕起伏之后,股票型基金经理在心态上明显的开始适应这个高度分化且持续的A股市场。
此次披露的季报中,有诸多的趋向乐观的观点。比如有55位基金经理提及了沪港通,基金经理提及沪港通的理由只有一个,即对海外资金入市以及市场风格切换存在一定期望,而这种期望相比以前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期望,显然更符合实际一些。
此外有近70名基金经理在报告中提到了国企改革或国资改革。从改革转型的角度寻找标的,从体制上找到A股企业盈利增长的一个维度,是今年以来机构明显的一个思路特点。这对机构而言也有比较高的可操作性,相比而言,今年红火的诸如机器人、去IOE等更加多的停留在题材层面,于机构而言很难下手。
另外,本次季报有近200家机构提到了底部。有的认为,市场底部已经探明,有的认为市场仍然将长期在底部进行震荡。大量的机构讨论底部问题,本身反映了一种有心做多的思维倾向。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以基金为代表的职业机构,过去几年的操作困境依然没有切实改变,做多之心凝聚为对市场有影响的做多力量仍有待时间。
这个困境首先体现在机构对宏观和资金的判断上,大部分基金都赞成中国宏观经济没有探底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意味着机构最擅长的蓝筹行情仍然难以找到切实的经济基础,这对机构这样的大兵团作战的投资者,是最大的困难。
其次,今年二季度业绩增长靠前的基金,明显是增加了中小股票的配置,这种剑走偏锋的操作,意味着部分基金业绩改善的路径,对于大部分基金没有可复制性。没有了业绩整体提升的方法,也意味着偏股基金难以改善资金持续流出的困境,基金整体的影响力的复苏之路仍然还在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