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琼
中国汽车业早已染上了合资依赖症,且进入重病难治阶段。
近期,跨国汽车集团——宝马汽车宣布提前和华晨汽车集团续约的消息,合资巨头一汽大众汽车则传出再建两个新工厂的消息。
表面上,这似乎是跨国车企很渴望中国市场。明明四年后,宝马汽车和华晨汽车集团的合同才到期,但宝马集团愣是提前四年延期,一延就是十年(合资合同延期至2028年)。大众汽车集团同样如此,早在2012年,大众汽车集团同样提前四年和一汽集团签下合资延期的合同,一延就是25年。
但从另一个角度——中国汽车集团的角色——看,看看其旗下自主品牌的表现,不能不叹息各家深陷合资依赖重症。
宝马、华晨继续蜜月期
日前,宝马集团负责企业财务的董事艾希纳博士宣布宝马集团车在华战略。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跨国车企们对中国有着深入研究。比如,当合资车企们纷纷接近合同到期日时,怎样才能迅速和中方再续约。
从宝马集团在华国产合资延期一事看,其中有两大秘诀。
要加大国产化比例,更多地引进新产品,给中方吃定心丸。
按照艾希纳所言,产品将从现在的3个系列增加到6个系列。如果这是一道晚宴,那么品种还挺丰富,既有入门级的(比3系小的),也有针对中国市场的X3,还有一款功能性车。
增加新产品,和扩产几乎是同义词。宝马集团扩大产能步伐或者将加快。艾希纳提到,将扩大在中国的产能,未来两年沈阳工厂产能提升约30%(从年产30万辆提至40万辆)。
要洞悉中国国情,迎合电动车节能环保风。
在传统汽车扩军的同时,宝马集团在电动汽车市场下了注。有三款宝马品牌的电动车引入中国市场,包括BMW i3、BMW i8,及在沈阳生产插电式混动BMW 5系长轴距车型;另外华晨宝马的之诺电动车品牌,也将推出电动车。
但当宝马集团高调宣布在华战略时,一些关键计划被掩藏了。比如未来十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如何扩产?或者说,华晨宝马的扩产计划是什么?
千万别拿年产能从30万辆扩至40万辆说事。按照正常规划,两年内沈阳工厂产能提升至40万辆,是早已定下来的事,并不是合同延期才新增加的产能扩张计划。
那么2016年后,宝马集团在中国将如何扩大产能呢?仍然驻守沈阳(华晨汽车的大本营),还是充分利用华晨汽车在其他地方的整车基地?华晨汽车已经放出风来,未来宝马集团有可能利用华晨绵阳整车基地。如果此言成真,宝马集团或将步奥迪后尘,形成南北互动的整车生产布局。
大众、一汽继续秀恩爱
大众汽车集团,比宝马集团早两年敲定合资延期一事。2014年,俨然成了大众汽车集团和一汽集团大秀恩爱的好时机。
7月,“家长大人”见证、宣布将再添丁。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迅速传出一汽-大众将在青岛、天津开建第5、第6工厂之事。这一消息也迅速被一汽大众证实。有消息称,青岛工厂将生产SUV车型,天津工厂生产廉价汽车(即大众汽车集团一直想做的5万元左右的小车)。
为什么大众集团如此神速推进国产?
看看一汽集团有多依赖大众集团就可知一二。2014年上半年,一汽大众销量为84.99万辆。整个一汽集团年销量是多少?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一汽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33.61万辆。可见,一汽大众占一汽集团总销量的63.6%。
如果看利润数据,那么一汽集团对一汽大众的依赖将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理由不再造一个一汽大众呢?只有再造一个一汽大众,才能维持或者勉强维持一汽集团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地位。虽然一汽集团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已经不断下降,不仅不敌上汽集团,甚至被东风汽车集团赶超。
尽管多年来,不少人一直批判合资依赖症。但这个病造就了中国汽车业的繁荣,造就了中国汽车集团全球排名地位的提高。7月出炉的财富500强榜单中,全球30余家车企入围,其中6家中国整车企业。但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第一,30余家车企中,外国车企都位于产业链的主导端,他们不是靠代工壮大的,而是技术、品牌拥有方,都是自主称雄;第二,6家入围的中国整车集团中,只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为自主品牌。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在内的国有汽车集团,都得益于合资业务。
我们确实需要反思,为什么过去不起眼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能够成长为全球500强?为什么他可以不依赖合资?而刚满61岁的一汽集团,中国最早的汽车集团,却仍然沉溺于合资中,无力自拔?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国有汽车集团,没能找到自立之路?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不变就意味危险。中国汽车集团们,你们看到风险正在歊响你家的大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