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农行首套房贷利率八月“松绑” 多家中外资银行跟进意图明显
  • “野蛮人”生命人寿进入第二季 方力接任董事长或回归寿险主业
  • 基金一年期产品为何水土不服
  • 区域金融风险点状散发
    银行呼吁加速处置不良
  •  
    2014年7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农行首套房贷利率八月“松绑” 多家中外资银行跟进意图明显
    “野蛮人”生命人寿进入第二季 方力接任董事长或回归寿险主业
    基金一年期产品为何水土不服
    区域金融风险点状散发
    银行呼吁加速处置不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一年期产品为何水土不服
    2014-07-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安仲文 ○编辑 张亦文

      

      自从基金公司开始涉足专户业务后,基金公司开始针对客户推出了各种期限为一年的理财产品,在一年期基金专户产品问世几年后,基金公司同时也针对公募基金开发出一年期产品,其中包括偏股型和保本型的固定期限产品。但由于公募基金经理本身存在的无固定期限的操作思维,致使基金经理在对一年期产品操作上“缩手缩脚”,如有限的调仓机会、无法买入基本面逆转的股票以及重仓停牌股等。因此,基金公司开发股票型一年期产品,虽然能吸引市场的眼球,但其在运作上也面临更多挑战。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负责一年期产品的基金经理都是典型的学院派,所谓的学院派往往指的是在公募基金有多年投资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相对于学院派基金经理,部分基金公司也曾从私募机构聘请人才担任一年期产品的基金经理,但这毕竟是少数。

      因此,那些有着公募基金印记的基金经理往往是这样的:带有传统的无固定期限公募产品思维,习惯以公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去打理自己的一年期产品。“尽管我个人认识到这是一年期的产品,但是操作上仍会不知不觉被公募基金的惯性思维所影响。”昨日深圳一位一年期产品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的操作思维短期内并不会立即被一年期产品所改变。

      因此,基金经理经常忽视的问题是,产品的运作周期仅仅只有一年,而不是公募基金的无固定期限。一年期的产品,要求基金经理在操作上非常小心,留给基金经理的机会并不多。“一年期产品大的调仓机会最多三次,一般都是两次,如果两次都没做过,产品到期就废掉了。”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坦言。

      除了一年期产品有限的调仓机会外,一年期产品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股票上涨的催化剂问题。对无固定期限的公募基金产品而言,如果精准判断出一只股票年报业绩会超出市场预期,那么基金经理极有可能会买入持有等待催化剂的到来。但一年期产品经常面临的问题是,虽然上市公司年报业绩改善超出市场预期,但是产品却马上要到期了,这意味着如果一年期产品以传统公募基金思维买入这只股票,这只股票极可能在到期之前都未能给产品带来任何收益。

      此外,股票因并购重组而停牌对大多数公募基金而言都可能是偏利好的,如果市场并不特别糟糕。但对一年期产品而言,如果重仓股因资产重组而停牌,这往往是一件坏事,有基金公司人士直言由于时间成本非常高,如果重仓股长期停牌甚至到期后仍然无法复牌,这不仅浪费了仓位也对产品的流动性带来影响,而在市场非常糟糕的阶段,重仓股停牌也暗含了杀跌风险,这使得一年期产品的运作变得更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