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金融困局根源在于融资对象“板结化”
  • 资源整合
    让企业脱胎换骨
  • 摆脱增量思维怪圈 全力推动存量改革
  • “官赖”何时休!
  • 银行理财特性
    决定了收益率降速慢于余额宝
  •  
    2014年8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金融困局根源在于融资对象“板结化”
    资源整合
    让企业脱胎换骨
    摆脱增量思维怪圈 全力推动存量改革
    “官赖”何时休!
    银行理财特性
    决定了收益率降速慢于余额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摆脱增量思维怪圈 全力推动存量改革
    2014-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 晓 陈金保

      多年来,我们一讲到刺激经济增长,想到的就是增加投资、投放货币,这些都是“增量”思维,是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思路。但眼下中国经济真正的挑战是中期问题,这靠找个东西来“替代房地产”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赵 晓 陈金保

      

      近日,好多家媒体连续发表评论,讨论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谁能替代房地产”的问题。这些评论的大意是,房地产投资放缓,加上工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工业投资放缓是拖累当前我国GDP增速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当前困扰政府的“稳增长”复杂问题就可以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谁能替代房地产”?

      这些评论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稳增长”,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消费和出口基本上是靠不住的,因为出口是靠天吃饭(依赖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而消费短期内要有较大增长似也不太可能(消费需依赖收入提升),那么剩下唯一可靠的,就只有投资了,只是不能再依靠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而要依靠在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投资。可以看到,这恰好也是目前中央政府“微刺激”政策的关注点和着力方向。

      显然,上述观点折射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中的困境,即大家都知道我国经济的未来持续增长必须摆脱投资依赖症,但面对经济增速下行的严峻现实,怎么琢磨来琢磨去,好像离开投资也想不出别的什么好办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讨论中国经济大势,非要寻找个什么主导因素来“替代房地产”,只能说明我们的思维还没有跳出“增量”的怪圈。

      谈到宏观经济问题,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公式是“GDP=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个公式是从需求的角度按照支出法来计算地区生产总值的,GDP增长率由三大需求此消彼长的增长组合所决定,即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也称贡献率)是三者当年的增量分别占GDP总增量的比重。这就是经济增长“增量”思维的理论基础,前面提到的这些评论也正是根据这个公式分析推导得出了现在要依靠在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结论的。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公式的成立有两个前提:其一,公式中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指的都是当期值,而不管当期值对今后产出值的影响如何;其二,生产效率恒定不变,即产出只决定于资本存量,而与资本存量的使用效率无关。

      如果从短期来看,有没有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并不重要,但如果拉长了周期来看,有没有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就很不一样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物资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是个很重要的变量,其内涵包括纯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效率的提升,管理方法改进带来的产出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新投资的“增”,还取决于存量资本的“用”。

      回过头来看中国当前的经济走势,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可能正在经历经济的中周期和长周期的顶部叠加。这突出表现在人口红利正在顶部、债务冲顶、产能过剩严重、投资率可能也已见顶这四个方面上。

      2012年,我国15岁至59岁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毫无疑问,人口红利正在经历拐点。有研究测算,我国非金融企业的负债率从2000年的40%左右一路飙升到现在的60%以上。要知道,60%多的杠杆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高的。标准普尔6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企业借款14.2万亿美元,超过了13.1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负债总量已达全球第一,债务冲顶已是业界和学界共识,而且企业目前的表现很差。至于产业过剩,则传统重工业的去产能之路还很漫长。有研究测算,2013年我国投资率可能已经达到了52%,在战后追赶型经济体的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最高也就达到过40%(如1990年的日本、1998年的韩国),我国过去十几年2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注定不可持续。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还要靠“增量”来拉动经济增长,只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非市场主导下的投资会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缺乏自生能力的投资项目最终只能造就僵尸企业;二是不断货币放水会加大债务风险。大家都知道,企业加杠杆是有“天花板”的,杠杆见顶之后,现金流很可能就不能覆盖利息支出,企业资产负债表就会恶化。到那个时候,整个经济就会被动去杠杆,谁也救不了。而被动去杠杆的实质,就是经济崩盘和经济危机,这也是国外众多机构屡次唱空中国经济背后的逻辑。

      过去,我们一讲到刺激经济增长,想到的就是增加投资、投放货币,这些都是“增量”思维,是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思路。中国经济的短期问题,是依靠“微刺激”来摆脱经济硬着陆的预期,以时间换空间,以增长促改革。但中国经济真正的挑战是中期问题,这靠找个东西来“替代房地产”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因此,相比于找个东西来“替代房地产”,倒不如下定决心推动“存量”改革。“存量”改革的可行路径至少有以下几个:第一,建立以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框架,让僵尸企业该倒闭的倒闭,该重组的重组,加速传统制造业的去产能过程,盘活存量资产。第二,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扩大民间资本话语权,让资本利润率来决定投资方向,以提高增量投资的效率。第三,加速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建立适当的金融风险隔离墙,将信用加速导向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向,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并在短期内对冲过剩部门和高负债部门投资和产出萎缩造成的冲击。第四,强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作者赵晓系经济学家、教授;陈金保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