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政府没有不让预算公开透明的权力
  • 以药养医成社会矛盾焦点的症结在哪里
  • 视现象为规律:
    奥地利学派的误区
  • 电子游戏玩家是残缺合同的受害者
  •  
    2014年9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政府没有不让预算公开透明的权力
    以药养医成社会矛盾焦点的症结在哪里
    视现象为规律:
    奥地利学派的误区
    电子游戏玩家是残缺合同的受害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药养医成社会矛盾焦点的症结在哪里
    2014-09-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晓晖

      如今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医院不能从药厂直接进货?处方到药房都联网了啊!如果把各级代理的费用砍掉大部分,药价就能下来许多。在网络世界扁平化的今天,有何必要设置重重代理,层层扒皮?绕过这个问题去苛责以药养医,实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些年来,看病难、药价贵、大夫吃回扣,以药养医的问题始终是社会矛盾焦点,舆论争议纷纭,骂医院的、砍药厂价格的,有些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有些则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对诸多问题给予理性、客观的经济学分析,道理说透彻了,办法也就出来了。

      笔者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以药养医是不是药价贵的唯一原因?第二,以药养医有没有经济的合理性?第三,如何规范以药养医?

      第一个问题不用说了,人们都心知肚明,从药厂出厂价到药房销售价,涨幅少的四五倍,多的几十倍,在网络世界扁平化的今天,有何必要设置重重代理,层层扒皮?当然,新药品种或许需要推介,但新药能占多少?六味地黄丸有必要通过各级代理么?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医院不能从药厂直接进货?处方到药房都联网了啊!如果把各级代理的费用砍掉大部分,药价就能下来许多。绕过这个问题去苛责以药养医,实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二,以药养医有没有经济的合理性?笔者以为,有。风险是需要补偿的,企业承担风险,就需要收益来补偿,个人承担风险,就需要工资来补偿。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就都清楚了。

      药品有个区别于其他消费品的特征:信息不对称。我们可以挑选方便面,但无法挑选药品。谁来为我们推荐药品呢?医生。这有点像是为投资者推荐金融产品的理财经理。与理财经理不一样的是,处方笺上没写着“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医生无法免责,就算有白纸黑字的免责条款,实际上也很难免责。因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而不是财产,是生死而不是赔赚。所以,医生的职业生涯风险很大。从经济学角度说,医生和医院,其实是为药品背书,为其提供担保的。既然担保,当然要承担风险,那就该从药品收益上分一块蛋糕。既然保险推销员能提成,为什么医院不可以?

      还有个很奇怪的思路,似乎以药养医是新时代出现的问题,所以,就都在那儿皱着眉头想办法。其实,过去都是以药养医。有的中医自己家就做药,有祖传秘方,贵着呢。不做药的中医在哪里坐堂?药店。我相信在胡庆余堂坐堂的郎中一般不会让病人去童涵春堂买药。即使在自家诊所应诊的郎中,其药方也必然被药店收好,定期结算。

      好郎中不仅有药的收入,诊金也很贵。清朝时候,叶天士这样顶尖的大夫,王爷相爷们逢年过节送古董,既实惠又雅致,何况还有王府相府穿堂而入、内眷不避的体面呢!好医生诊金贵,祖传秘方收费贵,才能吸引人们皓首穷经地背医书创新方,才保证了灵医妙药代代相传,才保证了现在的医药股有牛可吹,有概念可炒。

      医药本就一体,医院和医生都承担了高风险,而且医院需要发展,医生需要厚养,所以需要较高的收入作为补偿。从道德家来看,医生的收入不低了。从维持生存的角度说,的确不算低。但是医生的风险并没有获得充分重视。横向来比比看,看病的主任医师和教授,都是高级职称,面临的风险一样么?按摩科主任和拿手术刀的主任,风险一样么?再细一些,都是手术刀,骨折和开颅开胸,风险一样么?纵向来比,过去的郎中一号脉,若没把握,一拱手,说声“才疏学浅,另请高明”,立刻就能走人。现在能行么?病人已经抬进来了,怎么办?

      不知为何,饭馆的酒水加价不是问题,卖保险卖理财拿提成不是问题,以药养医却成了问题。以药养医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绝不是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词能够解决的。跨越了经济学规律去空谈道德,闲扯也就算了,真的付诸实施,人命关天,想想都害怕。

      第三,目前的以药养医有没有问题呢?有!确实出现了一些太黑的医院和医生,引起了广泛不满。而且,同样承担了部分风险的医护人员,可能还没有拿到风险补偿。以药养医的确需要规范整顿,可一提到规范整顿,就有人提出限定一个加价的百分比、做出硬性的规定等办法,那可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药价问题有点类似券商交易佣金,不同的是,交易所各种刚性规费万分之二左右,占佣金的比例很小,所以券商之间存在打价格战的空间,佣金就降下来了。最早是千分之四还不打折,后来营业部越来越多,降到了千分之二,网上交易普及了,降到了千分之一,手机炒股普及后,就更低了。说起来,交易成本的降低无非是市场充分竞争和新技术带来的。

      但医药的问题,首先是从药厂到医院,上游各个环节已把价格加上去了,不相干的人拿走了太多的钱,只有先把上游的乱麻理清了,作为下游的医院加价多少才可通过市场竞争来找到答案。到那时,只要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众多医院竞争出来的,就是合理的。

      怎么看病难,受教育难,炒股就不难呢?怎么证券业的人在客户面前像三孙子,过节连大米食用油都给送到家呢?不是这个行当的人高尚,而是因为市场上营业部比比皆是,不高尚就没饭吃。要是医院像银行营业部那样密集了,保不齐门口一群大夫往里招呼人,跟饭馆似的。真到那时候,医和药,谁养活谁,还是个问题么?

      道德家喜欢把“利”和“义”对立起来,许人家行善,却不许人家牟利。于是,一扇道德的玻璃门挡住了民办教育和医疗,也导致了受教育难、看病难;总想限制药价,结果便宜药没有了,医药企业创新的动力也不足了,或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儿,还没人担责任。

      道德是规范,不是米饭,不能拿来当饭吃,否则,非喝西北风不可。尤其是,道德家不等于道德,有些人有本事瞎扯,没本事负责。所以,有关部门应有担当,要尊崇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让人民的归人民,恺撒的归恺撒,市场的归市场。归根结底,民生问题要通过市场经济解决。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