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新三板投资者门槛或大降 准入标准有望由500万降至50万
  • 广东国资改革细则出炉
  • “动刀”迷你基金
  • 低空空域改革思路浮现
  •  
    2014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新三板投资者门槛或大降 准入标准有望由500万降至50万
    广东国资改革细则出炉
    “动刀”迷你基金
    低空空域改革思路浮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动刀”迷你基金
    201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多数谋划转型 少数讨论清盘

      ⊙记者 涂艳 ○编辑 于勇

      

      除了传统的持续营销化解术之外,长期受困的基金公司近期频繁对旗下的“迷你”基金动刀。记者了解,多只“迷你”基金将主动转型并已将方案上报证监会,而另一些净值出现亏损的基金尤其是QDII则让管理人进退两难。

      资源类QDII最受伤

      根据三季报,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红线的基金达到166只,其中近20只正是出海折戟的QDII基金。

      这些基金既有指数型的被动投资产品,也有主动投资品种,但从基金业绩上来看,资源类QDII表现最为差强人意,年内净值全部出现亏损,也是投资者最终用脚投票的直接原因。

      记者翻阅多只“迷你”QDII的公告发现,截至11月7日,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的累积净值为0.69元,信诚全球商品主题为0.675元,中银标普全球资源为0.922元、工银瑞信全球标普资源为0.897元,国泰大宗商品则为0.756元,而建信全球资源股票的累积净值则略高于1元,为1.02元。

      即便如此,这些业绩不佳、规模低下的基金管理人似乎还有一些乐观,其中一只产品的半年报中写道:“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源品的走势和相关类股的投资机会。”

      或择机清盘

      在规模长期低于千万的几只“超级迷你”基金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止一只QDII的身影。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其中的某只基金已经讨论了初步的清盘方案,只是内部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未有最终定论。

      这些规模长期微小,且业绩持续亏损的基金,如今已经成为基金公司的绊脚石,“想清盘但可能风险非常大,不清掉又有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业务人员向记者抱怨。

      由于目前主动清盘的两只基金分别为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截至清盘时这两只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均为正,但对于权益类产品,公募基金历史上尚未有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据了解,上述基金公司人员所言的“风险”或许首先来自现有的持有人,以该公司的某只基金产品为例,持有人不到300人,但净值出现亏损,如果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清盘,具体的方案将如何,如果持有人提出补偿怎么应对,一旦最终未获通过,对公司品牌形象或是个冲击。

      为此,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提出,出现亏损的基金清盘要考虑保护持有人的权益,基金公司计提管理费后(QDII计提的管理费高于普通基金1.5%/年的水平)没有为投资者赚到钱,提出清盘让账面亏损变成了实际亏损,是否值得尝试有条件的“保本”策略值得商榷。

      基金转型暂为主流

      记者致电北京和上海的几家基金公司了解,这些旗下拥有多只迷你基金的公司多数有主动转型的考虑。

      其中一家上海的基金公司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就旗下一只指数ETF转型为行业指数分级基金做方案,而同为场内基金,转型的成本较小。

      而从市场中今年表现抢眼的富国军工B来看,类似品种颇受欢迎,也为持续营销大大降低了难度,这也成为基金偏爱的转型方向。

      据统计,今年共有12只基金成功完成转型,其中大成基金旗下3只基金实施转型,长盛基金完成2只迷你基金转型,光大保德信、华宝兴业、万家等多家公司也各有1只基金转型。

      “多数权益类的产品转型发生在投资品种和范围的变化上,我们考虑市场的变化主动做了一些调整,而其他的基金也在做一些微调,方案尚未上报。”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部负责人透露。

      至少现在看来,基金公司对权益类“迷你”基金的策略以转型为主,他表示:“公司有意愿清盘,可能也会期待是多家公司的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