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谋划转型 少数讨论清盘
⊙记者 涂艳 ○编辑 于勇
除了传统的持续营销化解术之外,长期受困的基金公司近期频繁对旗下的“迷你”基金动刀。记者了解,多只“迷你”基金将主动转型并已将方案上报证监会,而另一些净值出现亏损的基金尤其是QDII则让管理人进退两难。
资源类QDII最受伤
根据三季报,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红线的基金达到166只,其中近20只正是出海折戟的QDII基金。
这些基金既有指数型的被动投资产品,也有主动投资品种,但从基金业绩上来看,资源类QDII表现最为差强人意,年内净值全部出现亏损,也是投资者最终用脚投票的直接原因。
记者翻阅多只“迷你”QDII的公告发现,截至11月7日,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的累积净值为0.69元,信诚全球商品主题为0.675元,中银标普全球资源为0.922元、工银瑞信全球标普资源为0.897元,国泰大宗商品则为0.756元,而建信全球资源股票的累积净值则略高于1元,为1.02元。
即便如此,这些业绩不佳、规模低下的基金管理人似乎还有一些乐观,其中一只产品的半年报中写道:“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源品的走势和相关类股的投资机会。”
或择机清盘
在规模长期低于千万的几只“超级迷你”基金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止一只QDII的身影。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其中的某只基金已经讨论了初步的清盘方案,只是内部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未有最终定论。
这些规模长期微小,且业绩持续亏损的基金,如今已经成为基金公司的绊脚石,“想清盘但可能风险非常大,不清掉又有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业务人员向记者抱怨。
由于目前主动清盘的两只基金分别为理财基金和货币基金,截至清盘时这两只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均为正,但对于权益类产品,公募基金历史上尚未有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据了解,上述基金公司人员所言的“风险”或许首先来自现有的持有人,以该公司的某只基金产品为例,持有人不到300人,但净值出现亏损,如果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清盘,具体的方案将如何,如果持有人提出补偿怎么应对,一旦最终未获通过,对公司品牌形象或是个冲击。
为此,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提出,出现亏损的基金清盘要考虑保护持有人的权益,基金公司计提管理费后(QDII计提的管理费高于普通基金1.5%/年的水平)没有为投资者赚到钱,提出清盘让账面亏损变成了实际亏损,是否值得尝试有条件的“保本”策略值得商榷。
基金转型暂为主流
记者致电北京和上海的几家基金公司了解,这些旗下拥有多只迷你基金的公司多数有主动转型的考虑。
其中一家上海的基金公司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就旗下一只指数ETF转型为行业指数分级基金做方案,而同为场内基金,转型的成本较小。
而从市场中今年表现抢眼的富国军工B来看,类似品种颇受欢迎,也为持续营销大大降低了难度,这也成为基金偏爱的转型方向。
据统计,今年共有12只基金成功完成转型,其中大成基金旗下3只基金实施转型,长盛基金完成2只迷你基金转型,光大保德信、华宝兴业、万家等多家公司也各有1只基金转型。
“多数权益类的产品转型发生在投资品种和范围的变化上,我们考虑市场的变化主动做了一些调整,而其他的基金也在做一些微调,方案尚未上报。”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部负责人透露。
至少现在看来,基金公司对权益类“迷你”基金的策略以转型为主,他表示:“公司有意愿清盘,可能也会期待是多家公司的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