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6:基金·人物
  • 股权融资改革成效将决定企业活力
  • 住房公积金
    不应成为政府调控工具
  • 外论点击
  • 将“精密制造”
    上升到国家战略
  • 体验一下减排五成以上的生物航油
  •  
    2015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评论
    股权融资改革成效将决定企业活力
    住房公积金
    不应成为政府调控工具
    外论点击
    将“精密制造”
    上升到国家战略
    体验一下减排五成以上的生物航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点击
    2015-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点击

      ◎《经济学家》3月21日文章

      美国不应阻挠而应拥抱亚投行

      

      美国宣称欢迎中国成长为超级力量,只要中国遵守国际准则,在多边体系中扮演合适的角色。但当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上想要做点什么时,美国就会试图包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例子,刚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亚洲对新桥梁、新公路和其他发展则有更巨大的需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这种能力与需求对接了起来。美国不喜欢这个主意,因为美国认为亚投行不会遵守信贷信誉的高标准和透明性,担心这个机构将成为中国扩展国际影响力的渠道。尽管美国人说他们不会阻挠盟友加入银行组织,但事实上已向其他参与亚投行的国家施加了压力。当英国宣布申请成为亚投行第一个亚洲外的成员国时,美国官员对这种“不断迁就”嗤之以鼻。但美国的告诫未能阻止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紧随英国的步伐。

      美国对亚投行的建立动机及亚投行是否符合高标准的怀疑不会轻易消失,但美国对亚投行及其联盟关系应有更多包容。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亚洲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巨大的、紧迫的。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的数据,亚洲的城市化在这个时代用于基础建设支出的费用至少要8万亿美元 。光靠亚投行难以支持这么巨大需求。

      第二是解决对中国借贷标准担忧的最好方法是加入这个银行,从内部改善它,而不是从外面扔砖头。

      第三,通过扩展和改革现有机构,如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等很难达到目标。因为中国和其他大的新兴市场一直没能获得更多投票权。因此,美国不应阻挠而应拥抱亚投行。中国应邀请美国加入,美国应接受。这将是适应亚洲大规模基础建设方案的最佳方式。

      (贺艳燕 编译)

      ◎《京都新闻》3月19日社论

      安倍为什么在世界防灾会议上回避福岛

      

      联合国防灾世界会议在东日本大地震的受灾地仙台闭幕,通过了新的国际行动方针,方针中写入了包括降低死亡率等在内的目标。

      此次会议是继1994年横滨市、2005年兵库县之后的第三次,18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会议,是历次国际会议中规模最大之一,可见全世界对防灾的重视。此前的“兵库行动框架”规定了2015年前的措施。新方针规定要在2030年前大幅降低死亡率,2020年前大幅增加制定防灾战略,在设定具体期限和具体减灾目标方面有了大的进步。

      尽管新指针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防灾能力,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难以消除。在地球变暖导致灾害规模和频度大大增加这一问题上没有异议,但在是否要明确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责任问题上至今达不成共识。

      灾害对策是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紧迫性的课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00年至2012年在灾害中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据国际研究机构的报告,2013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难民数量达到了2190万,这一数值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一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增强防灾能力,为此,不仅要在救助救援受灾地区方面展开国际合作,在防灾和减灾方面也该加强国际合作。

      安倍晋三首相决定今后4年间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40亿美元,培养4万防灾专家。如果日本今后想以“防灾发达国家”自诩,那么还应出台引领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为此,日本应尽早确定温室气体的削减目标。遗憾的是,安倍没有谈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虽然此举避免了外界的批判,但却丧失了在受灾地举办此次会议的意义。日本本应说明福岛核电站的情况,为那些还在讨论核电站存废问题的国家提供参考。

      (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