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布雷顿森林体系蜕变的历史效应
  • 稻盛和夫给中国企业家的忠告
  • 股票在你眼里
    是什么
  • 从苏宁以互联网再造商业模式说起
  •  
    2015年5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专栏
    布雷顿森林体系蜕变的历史效应
    稻盛和夫给中国企业家的忠告
    股票在你眼里
    是什么
    从苏宁以互联网再造商业模式说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稻盛和夫给中国企业家的忠告
    2015-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 王育琨

      国内企业界学习稻盛哲学和国学有些流于形式。企业家空泛地讲心性、哲学和文化,而不肯专注打造极致的有魂产品。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精神与物质分离,文化与产品分离,这是不可持续的!维持产品生命的田园荒芜,勇猛精进的资源仓库也就空虚了。

      5月14日下午,83岁高龄的稻盛和夫下飞机后,第一站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一小时的演讲中,老人以日本航空的重建为中心,以他长达半世纪以上的企业经营经验为例,说明“利他之心”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价值。

      每当挑战、压力环伺,几乎都没有出路时,他的“利他之心”犹如神助,一次次唤来帮他创造奇迹。日航重生同样借助的是“他力之风”:“为了重建日本经济,为了保住留任日航员工的就业岗位,为了日本国民,我鞭策这把老骨头,不拿一分钱报酬,全力以赴,投入了日航的重建。同时,员工们也抱着同我一样的想法,为了重建日航而拼命工作。看到我们抱着纯粹的‘利他之心’,奋不顾身、持续拼命努力的样子,‘上天’因可怜我们而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不得不这样去想。我觉得,如果没有这种远远超越我们自身力量的宇宙、自然在背后推动,日航如此奇迹般的回升是不可能的”。

      发“利他之心”,掀动宇宙的“他力之风”,这是超越行业、超越国界的“真理”。我特别喜欢稻盛的话:“在这个宇宙间,常吹着一股‘他力之风’,它推动森罗万象、一切事物不断向着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前进。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我呀我的’,在用‘利己之心’扬起的风帆上,因为布满了孔洞,任凭‘他力之风’如何吹刮,那风都从孔洞中穿过,无论风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会前行。与此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扬起风帆,就能饱受‘他力之风’的恩惠,一帆风顺,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驰。”

      稻盛和夫在讲述亘古不变的生存之道,颠覆不破的生命法则。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地球,既是个整体,又是更大整体的部分。企业是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而又必须与更大的整体有共融力。这种共融力是强是弱,就看你是否有“利他之心”了。而经商的缘起就是动员员工去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着想、为员工着想,才能融入大局,进而把握大局。“利他之心”也是一种卡位能力,一种做人做事的本领,一种人生修炼的功夫。

      可惜,人们常常被私欲挡住了眼睛,没有看到这个法则。发利他之心,必唤来他力之风。这是生命法则。一如老子所言:“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今年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上海报告会,对象是来自中日的2500名盛和塾塾生。此前稻盛哲学报告会已举行了七次。在北京讲了《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在青岛讲了《经营十二条》,在广州讲了《阿米巴经营》,在大连讲了《京瓷会计学》,在重庆讲了《领导人的资质》,在成都讲了《企业治理的要诀》,在杭州讲了《经营者如何工作》,这次在上海他讲了《为什么企业一定要实现高收益》。

      这不都是经营企业的常识吗?难道还有人不懂?还真有许多人不懂!如果说第一讲是讲发心,二至七讲是讲过程,这第八讲,稻盛和夫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讲做企业的致良知。

      国内企业界学习稻盛哲学和国学有些流于形式。企业家空泛地讲心性、哲学和文化,而不肯专注打造极致的有魂产品;而员工也乐得在学稻盛哲学和国学中,你好我好做好事,就是在本职工作中不能勇猛精进出绝活。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精神与物质分离,文化与产品分离,这是不可持续的!维持产品生命的田园荒芜,勇猛精进的资源仓库也就空虚了。

      稻盛和夫从不空泛地讲心性。这回他旗帜鲜明地讲企业经营要“致良知”——企业经营一定要实现高收益!这是企业经营的一个出口。现场我不由得想起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晚年,从龙场悟道的“心即理”,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立功”、“立德”、“立言”。到了晚年确立了以“致良知”为心学的宗旨。他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谜……此是孔门正眼法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学说卒入支离(1523年)。”

      致知,在企业经营中,就是要打造极致有魂的产品,以实现高收益。这是“一针刺破天”的针尖,有了这个出口,方可倾个人、组织和宇宙之力,释放潜能创造奇迹。企业经营若不能聚焦打造有魂产品和实现高收益上,空学西方模式和国学,都了无用处。

      有位很有范的企业家,到处宣讲稻盛哲学,稻盛和夫把他叫到一边跟他说:“你能不能不出来讲稻盛哲学?能不能专注做你的产品?如果专注聚焦做你的产品,我都愿意投资。你不应该总是出来讲我的稻盛哲学,你要讲你自己做产品的哲学!你的哲学,只能出自你的产品中!只能在你实现可持续的高收益中!”稻盛和夫的万钧雷电,不知是否可以震醒中国企业家的生命?

      在稻盛和夫这面巨大的镜子面前,中国企业人该照镜子,观自己,往返求,把心思放到打造精品上来,放到创造企业可持续的高收益上来。

      (作者系五洲联盟商学院执行董事,百年企业研发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