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广告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万亿置换债券再发
  • 为何发行第二批地方置换债券
  • 大数据安全隐患引担忧 市场需求催生保险创新
  • 证券公司
    协调投资者取款纠纷案例一则
  • 首只保险主题指数分级基金获批
  • 保监会:
    “东方之星”事件保险金额共9252万
  • 百亿级并购重组分级基金今日上市
  • 山东规模企业规范化改制培训班开班
  •  
    2015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万亿置换债券再发
    为何发行第二批地方置换债券
    大数据安全隐患引担忧 市场需求催生保险创新
    证券公司
    协调投资者取款纠纷案例一则
    首只保险主题指数分级基金获批
    保监会:
    “东方之星”事件保险金额共9252万
    百亿级并购重组分级基金今日上市
    山东规模企业规范化改制培训班开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何发行第二批地方置换债券
    2015-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崔颍

      ■新闻分析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10日对外宣布,第二批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已经下达,加上今年3月下达的首批1万亿元额度,意味着今年已批准置换债券额度达到2万亿元。

      为何要发行地方置换债券?发行置换债券是中国版“QE”吗?定向承销方式是“行政摊派”?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

      为何要发行地方置换债券?

      “发行置换债券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既定政策安排。”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规定,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是新预算法实施之前形成的,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置换,是规范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为此,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发行置换债券,有利于保障在建项目融资和资金链不断裂,处理好化解债务与稳增长的关系,还有利于缓解当前地方偿债压力,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以前,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举债模式下,支付的是企业举债成本,政府信用的市场价值未能合理反映,而根据测算,每发行1万亿元置换债券,可为地方每年节省利息支出500亿元左右,发行置换债券可有效降低地方政府举债成本和全社会融资成本。

      财政部负责人还表示,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一般在8至10年,而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的存量债务周期在3年左右,发行置换债券,有利于合理匹配债务期限结构。

      发行置换债券是中国版“QE”吗?

      有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是中国版的“QE”,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会对当前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商业银行的贷款置换成地方政府的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产组合发生改变,由贷款变成了债券,在这个过程中不涉及中央银行进行流动性投放。

      该负责人说,将符合条件的地方债纳入到部分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质押品范围,只意味着地方政府债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金融产品一样,获得了抵押品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将因此开展相对应特定额度的流动性投放。因此,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不能误读为量化宽松。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万亿元的置换债券额度,主要是根据2013年审计署审计公布的政府债务存量中今年要到期的债务规模,为18578亿元,剩余部分可以用于偿还审计确定的其他政府债务本金。

      定向承销方式是“行政摊派”?

      根据政策安排,地方置换债券可以采取公开发行和定向承销发行两种方式。采用定向承销方式的,由地方财政部门与银行等特定债权人按市场化原则协商。有观点认为,这有“行政摊派”之嫌。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定向承销发行是市场化的发行方式,有明确地簿记建档发行规则,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就债券利率水平和认购数量进行协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在发行环节吸收的流动性,偿还环节又释放出来,因此,没有改变市场整体流动性需求。定向承销发行方式还能够有效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结构性影响。

      财政部负责人介绍,从近期发行结果来看,已定向发行的地方债,由于暂时不能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现券交易,流动性弱于公开发行的地方债,其发行利率高于公开发行的地方债利率,基本反映了市场化定价的结果。

      此外,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还就“高利率置换低利率让银行‘吃亏’?”,以及“在建项目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