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书评
  • 13:路演回放
  • 14:股市行情
  • 15:市场数据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如何趋利避害让杠杆交易成稳市场利器
  • 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市场催化效应
  • 促使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尽早形成
  • 养老金每年在缩水
  • “慢牛”的前提
  •  
    2015年7月2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评论
    如何趋利避害让杠杆交易成稳市场利器
    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市场催化效应
    促使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尽早形成
    养老金每年在缩水
    “慢牛”的前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市场催化效应
    2015-07-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敬伟

      ⊙张敬伟

      

      在沪深股市“牛熊”纠结的语境下,内地香港基金互认从昨日起正式实施。酝酿已久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终于开闸。按照规定,两地基金互认的初始投资额度设定为南北向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

      预期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开闸,和央行“双降”(降息、降准)及养老金入市的利好一起,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救市”。就逻辑而言,剧烈震荡的股市,的确需要政策引导下的资金流注入,以强化市场信心,破解投资者“熊来了”还是“牛回头”的普遍心理焦虑。就资金配置和陆港两地股市的关系言,两地基金互认对于股市行情确实具有正面提振效应。但是,催化效果究竟会如何,是短期刺激还是长期效应,那还得看两地股市怎么反应。而前期从沪港通的催化效应看,政策市的效应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其实,这也是全球股市共同的铁律。股市涨跌曲线既有逻辑理性,也受非理性市场因素的影响,甚至市场的某个传言和舆论场的某个报道,都能引发股市的轩然大波。因而,对于股市走向的政策性盘整或资本配置新政,还是要有基本客观的评价为好,切忌将其简单解读为所谓的“救市”。

      从沪港通到拟议中的深港通,再到今次内地香港两地基金互认,无不凸显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即以香港市场为载体,实现了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借助两地资本市场联通的载体渠道,中国内地资本可以通过港股市场向全球市场蔓延延伸,全球资本亦可更加通畅地进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如果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招商引资成就的是我国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那么改革开放2.0版则使我国资本市场融入全球,中国的资本深耕全球市场。

      当投资者为股市“牛情熊意”的癫狂而陷入高度紧张的剧情时,政策面也在通过沪港通和内地香港基金互认提供了投资者更多的资本配置空间和投资创富机会。甚至可以说,沪港通为投资者设置了50万元的门槛,而两地基金互认则使两地投资者依傍互认基金实现了低门槛、更多元的投资机会。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香港基金,在全球资本市场投资。所以,普通投资者借助两地基金互认机制,真正实现了自由投资的全球化。还有,对内地基金业来说,和香港开展基金互认,是促进他们其转型升级的一个大动力,逼迫他们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比较好的回报上下苦功。这是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宏大意义。

      当然,两地投资者以及符合认证条件的两地基金,当务之急还是要洞悉两地基金互认的规则,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强化风险投资意识,切不可急躁冒进,跟风炒作,以免在资本大潮的涌动中迷失理性,导致不可预估的市场风险。

      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基金互认并非大撒把,而是设置了监管上的“节流阀”。一是设定双向投资的额度上限3000亿元人民币;二是预设互认基金的基本门槛,即成立一年以上、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市场估算,符合这一标准的内地、香港基金数量预计为850只、100只;三是销售规模上的限制,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销售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不得高于50%。基金管理人自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发挥销售“调节器”作用,确保内地销售规模不高于50%的比例;四是纳入陆港互认的基金销售类型主要是基本型基金,如常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及指数型(含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黄金ETF、分级基金、保证基金、保本基金等产品目前都还不在互认的范围内。

      上述举措,具有两地互认初期谨慎小心的意味,未来不排除两地基金互认的大开大合,以至于良机基金互认的全面放开,形成统一的基金市场。

      资本市场的核心是资本,资本的活力在于流动,资本的本质在于增值。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在机制上形成了内地、香港和全球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内地、香港以及全球资本有了更多流动的空间,投资者也有了更多投资机会和更大的创富空间。

      就现实而言,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将盘活各路资本,释放出强大的流动性,在沪深股市和港股市场形成催化效应,提振投资者信心。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