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财经新闻
  • 3:市场
  • 4:公司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尽快引导股市回归常态 继续市场化改革
  • 美国银行高管成了歹徒“抢钱工具”
  • 突发事件强化了
    “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 外论点击
  • 如何疏导千余公司复牌压力
  • 乌法“双峰会”
    开启新模式
  • 我们还需构建抵御市场整体性风险基石
  •  
    2015年7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评论
    尽快引导股市回归常态 继续市场化改革
    美国银行高管成了歹徒“抢钱工具”
    突发事件强化了
    “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外论点击
    如何疏导千余公司复牌压力
    乌法“双峰会”
    开启新模式
    我们还需构建抵御市场整体性风险基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疏导千余公司复牌压力
    2015-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余丰慧

      

      截至7月10日收盘,两市尚有1382只股票停牌,接近上市公司总数一半。换言之,上周后两天的大反弹是在逾千家上市公司停牌的条件下实现的,这对于停牌公司的股票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待修复的落差。现在的悬念是,这千余家上市公司复牌后是顺势冲高还是补跌?接下来的上市公司“复牌潮”将如何疏导?不可否认,50%停牌的公司若集中复牌,必定会对市场有较大冲击。整个市场供给量增加,投资者选择余地增加了,势必将分流市场新增流动性,对股市构成压力。同时,复牌后,还可能遭遇抛盘压力。如果大盘大涨,个股走高,获利盘和解套盘离场压力较大。如果大盘下跌,恐慌性抛压则会更为厉害。为此,各方呼吁控制复牌节奏,控制复牌数量的声音很强烈。

      但随之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何控制?谁先谁后?如果把控不好,必将利好一部分公司,同时利空另一部分公司。这背后实质上牵扯的是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如果大涨了,让一部分公司复牌,而不让另一部分公司复牌,大涨之下复牌股票的持有人当然可能受益,而伤害的却是不让复牌股票的持有人。就像9日、10日两天上千家股票涨停时,一些停牌股票的持有人焦急万分。

      那么,到底如何办才能化解和疏导复牌堰塞湖决堤带来的冲击呢?采取行政手段甚至审批制方式控制复牌,笔者认为实不可取,理该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只要公司停牌时的理由不复存在或者问题解决了,原则上都应允许复牌,且复牌越快越好。如果非要适度控制一下节奏的话,那就必须是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比如现有停牌公司分四批四天自愿复牌,按后停牌先复牌的顺序标准复牌。四天以内期限无法复牌的,四天后随时复牌。

      有建议附加一个利好消息才能复牌。笔者认为这也不可取,必须防止逼迫上市公司为了急于复牌而编造虚假利好消息。从根本上来说,复牌决定于停牌。只要公司停牌时的原因不存在了就该复牌。比如乐视网连续跌停两天后停牌一天就复牌了。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一般连续跌停三天属于股价异动,需要停牌说明情况再复牌。跌停两天后停牌属于正常行为。乐视网9日复牌后正好赶上了大盘大涨两天,它也涨停两天。这当然有巧合成份。

      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交易所要制定标准,防止这次行情突变,千家以上公司停牌扭曲了市场。对停牌复牌,首先要管理好停牌。停牌的理由必须充足;其次是管控好集中复牌后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再度冲击。

      更应引起警惕的是,再不能放任高杠杆资金入市。这绝对是一条不归路。比如,在对券商融资放松展期,扩大抵押物以及补仓条件外,对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必须高度警惕。近日,银监会出台四大措施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一是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同业合作,提供同业融资。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回购本企业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质押融资。对于这四条临时救市举措,各银行在理解和执行过程中不能失之偏颇,人为放大,严守安全底线。一些银行已经迅速行动起来了,为回购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质押融资的业务。银行提供的杠杆比大多为1:1,稍激进些的商业银行最高放到1:1.5,有些城商行甚至放到1:2,已远高于融资融券的杠杆率了。这绝对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

      人人都该明白,只要是泡沫总会破裂的,风险总要释放的。笔者建议,在大盘基本稳定后,行政干预过大的手段应该立即退出,特别是干预自由市场买卖的行为必须立即终止。让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无论如何,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完全发挥作用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才是最公平最可信赖的市场。

      (作者系资深金融工作者,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