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科技
  • 9:评论
  • 10:研究·宏观
  • 11:研究·市场
  • 12:上证观察家
  • 13:数据·图表
  • 14:股市行情
  • 15:市场数据
  • 16:数据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脚踏实地把准全球金融版图的中国坐标
  • “图书众筹”异化为“众愁”?
  • 资产管理
    离不开股指期货
  • 依托金融体内外合力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 分级基金的设计缺陷惹出了大麻烦
  •  
    2015年8月7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评论
    脚踏实地把准全球金融版图的中国坐标
    “图书众筹”异化为“众愁”?
    资产管理
    离不开股指期货
    依托金融体内外合力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分级基金的设计缺陷惹出了大麻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依托金融体内外合力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2015-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处于经济换挡与转型期,银行承担了部分改革成本,尤其是出于保增长和增就业的需要,商业银行被动发放了一些贷款,承担了一些政策职能,由此也新增了一些不良贷款。基于此,需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帮助商业银行化淤减负。

      □张 锐

      

      作为沪深股市16家上市银行中首份亮相的银行业半年报,南京银行财务报告显示,不良贷款余额19.42亿,较年初增长3.03亿,不良率0.95%,较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估计随后发布的其余上市银行半年报都会重复这种“不良率双升”的结果。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增大已成群体性事件。

      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国内商业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总额为9825亿,同比增长52%,不良贷款率1.39%,同比上升0.35个百分点。虽然二季度要应付监管考核银行会主动核销坏账,不良贷款相应会减少,但三季度还会拐头向上。而一些地方小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为严重。查已公布的数据,浙江、广东、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广西、云南、贵州九省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突破1.5%,黑龙江、山西银行业不良率更已分别攀至3.86%和4.5%。

      值得警惕的是,截至第二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上升了15个季度,而且自去年一季度以来每季以平均0.09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预计,今年三季度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将升至1.5%左右。中国第三方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最新报告称,算上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重组贷款方式所掩盖的不良贷款及影子银行体系转到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年底可能会提至4.3%,增速超100%。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达11247亿,而且未来两年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不良贷款的增升首先会直接侵蚀商业银行的既有利润和盈利空间。一方面,贷款未能及时收回,除了损失利息收入外,银行可支配的存量资本相应减少,向市场进一步提供增量流动性的能力削弱,银行赢利半径受到挤压。另一方面,按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良贷款规模进行风险拨备,除了2.5%的常规拨备外,次级、可疑和损失的拨备计提比例分别应为2%、25%、50%和100%,这就意味着,只要发生不良贷款,银行计提的最低拨备比例是27.5%。显然,不良贷款级别越高,拨备数额就越大,而拨备率越高,银行可支配的流动性就越小。在一个主要依靠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金融生态背景下,拨备率高低决定着银行的赢利能力。追踪发现,国内银行的利润进账一直在走下坡路,照中国银行的报告预计,今年三季度国内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左右,全国银行业全年净利润增长“个位数”已成定局。银行利润增速与不良贷款增升高度重叠。

      我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商业银行自然无法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其内部长期积累的风险压力将越来越多地向银行业传导。目前,在先前四万亿刺激政策驱动下,商业银行不少贷款都堆积到了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领域,也正是如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变坏的速度是其他借款人的两倍。而浙江、广东等制造业集中的省份,恰是不良贷款密布的地区。受山西、黑龙江等省转型滞后的拖累,当地银行业不良资产也被推到了爆发的风口。而与此同时,伴随近两年金融机构信贷对小微企业的倾斜,小微企业贷款违约和表外垫款也在不断增多,贷款不良率高出银行各项贷款不良率的0.5个百分点。

      令人担忧的是,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的扩张也会反过来抑制与反压实体经济的前行脚步,并可能陷入一种持续的因果恶性循环。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基于对经济下行风险的考虑,以及不断冒出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在“惜贷惧贷”现象频现的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大幅萎缩。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81万亿,比去年同期少1.46万亿,这种结果很小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开工不足或“去库存化”导致的信贷需求弱化所引起,而银行出于风控要求而主动性压缩信贷供给则是主因。

      应当承认,处于经济换挡与转型期,银行的确承担了部分改革成本,尤其是出于保增长和增就业的需要,商业银行被动发放了一些贷款,承担了一些政策职能,由此也新增一些不良贷款。基于此,需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帮助商业银行化淤减负。

      扩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被认为是减轻银行坏账包袱的有效途径。日前,银监会公布了第三批省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使得地方版“坏账银行”扩容至15家。这些“坏账银行”可自由批量买卖和消化银行不良资产,还能发行债券,而且不受股份公司条件的限制,他们实际形成了对信达、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效补充和策应。不过,由于地方不良资产通常呈现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特征,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与本地政府部门协作的效率更高,更了解不良资产包所涉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本地不良资产的效率要比擅长操作大体量不良资产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更高。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是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更有力的政策安排。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7月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发行规模总和已达1535.79亿元,至年底将扩至3000亿左右。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加速对不良资产的隔离和转移,继而进行有效的呆账调整,而且能够获得多种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增强流动性和赢利半径,同时提高资产质量和降低经营风险。据央行负责人的最新表态,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不久将会重启,其所能彰显的政策效果得期待。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