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在历史新高度上把脉现实经济难题
  • 高铁时代,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 披沙录
  •  
    2015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在历史新高度上把脉现实经济难题
    高铁时代,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历史新高度上把脉现实经济难题
    2015-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北大国情报告》
      在朗润园读懂中国
      林毅夫、姚洋、黄益平 等著
      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读《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

      ⊙吴 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前后三任主任(院长)林毅夫、周其仁和姚洋,一直把政策研究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布局。国发院经常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做到既不降低“学术水准”,又鼓励大家研究中国这个“真实世界”的经济问题。这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中有很好的体现:经济学专家们为中国经济把脉会诊,所议所论,既严谨又极具操作性。

      国企改革可以做得更好

      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已成普遍共识。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意味着什么?国企是否要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依然还有争论。

      赵昌文教授认为,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意味着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与监管权力分离,国有资本根据其分布行业的特点分别归属于以控制特定产业甚至企业为目标的具有战略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以财务收益为主要目标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换言之,现有监管机构要从“婆婆”变为“老板”。

      据赵教授分析,由于国有资产数量巨大,绝大部分国有资产分布于竞争性行业,而且已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股份,因而在较长时期内,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仍将继续存在。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强化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的监管,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提高整体收益,并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全国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以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的特征。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国企转型,先得给出国有资本清晰、准确的定价市场。如将国资委所掌握的股权拆分成诸多国有投资基金,让这些基金相互竞争国有企业所有权,基金份额直接进入居民的社保个人账户。这在不改变企业所有制的前提下,构造一个企业所有权的竞争市场,也就有了对国有企业清晰的评判标尺,有了对国有资本清晰的定价,这又打通了国企和居民部门之间的联系。居民能通过个人账户看到国企每天为自己挣了多少钱,享受国有企业带来的财富效益。但徐高也很清楚,这个方案面临很大障碍,如果国有企业有国有基金相互竞争,就真正成了为基金打工的企业,意味着对国有企业日常运营、干预能力大为削弱。很难想象政府有这样的魄力执行这样的方案。

      规范、管控地方债务

      当前中国地方债到底有多少,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大约在27万亿元左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认为,现在的地方债消解工程应是立足现状的渐进式阳光化。如果今后把财权和债权都统一在财政部门下透明化管理,会对地方政府随意发债产生很大约束力。现在地方政府把债务分散到各部门,利用各种不规范的方法招商引资,很多官员都有债务指标要完成。不妨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内控的科技含量,实现中央管省、省管市和县的一级级突破。承认软约束和无内在约束,设立针对性政策,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控,同时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

      国发院林双林教授提出七点措施。一是把部分地方政府债变为企业债,刺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二是地方政府发债试点从省级和副省级政府开始,不要一下做到县级政府。目前省级发债占30%,市级发债占44%,县级发债占26%。可见,发债需求中省市级政府是主体。三是对地方政府实行硬预算约束,要考虑地方政府是否可以破产的问题。四是建立地方主要税种。财产税是一个选择。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地方政府没有营业税了,是把增值税的更大份额划给地方呢,还是设立新的地方税种?值得讨论。五是提高债务资金利用效率。六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七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偿还能力。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提出,地方债风险在流量不在存量,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行为及其软预算约束,财政改革与政治改革是从根本上化解地方债风险的根本出路。在笔者看来,地方债虽然有风险,但总体处在安全可控的范围,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居民储蓄率较高,对外负债不高。另外,地政债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征地、拆迁、保障房等经济建设,这些支出有相当一部分会形成优良资产,并可通过未来现金流偿还债务,实现自我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功夫在国内

      鉴于当前的国际货币没有一种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有很长的路要走。按成思危先生的构想,恐怕还要花10年时间使人民币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的国际货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去除人民币在国际流动中的限制。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也是一个关键。所以黄益平教授总结说,人民币国际化,在本质上是“标准在国际,功夫在国内”。人民币是否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我国说了算,而是国际市场说了算。但国际市场真正要看的,还是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与配套制度等,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功课。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黄益平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考虑。首先,要让国际市场有机会使用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规模要够大,要开放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的贸易与投资联系。但黄益平也表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水平与经济总量大小并没有明确的正相关,瑞士法郎的国际化水平与瑞士经济总量就是很好的反例,一战前美国与美元地位也是很好的反例。其次,要让海外非居民,即海外机构与个人,有机会有意愿使用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要把资本项目放开,为国际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机会、金融产品,而且不仅提供投资的机会,还要有退出的机制。最后,要让人民币的国际持有者从根本上对我们的制度有信心。这意味着我们要增加央行决策透明度,推进法律法规的改革,可能还需要政治体制的相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