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在历史新高度上把脉现实经济难题
  • 高铁时代,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 披沙录
  •  
    2015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在历史新高度上把脉现实经济难题
    高铁时代,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铁时代,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底气
    2015-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高铁风云录》
      高铁见闻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评高铁见闻《高铁风云录》

      ⊙向敬之

      

      历史的悲剧把温州高铁事件定格在2011年7月23日,国人至今记得数十条生命被无情终止在那场特大灾难中——血色的教训让中国高铁痛定思痛,精益求精,这才有了足够实力和底气走进世界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出访时多次向国际推销中国高铁,推动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优势证明和世界热词。这不仅带动了中国重型装备和智能劳务的出口,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了中国新形象的强劲底气。

      历史不会因为阵痛而改变前进方向。底气源于可以让普通人触摸事实的实力。今天,中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世界一半,桥梁隧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投产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以来客流需求旺盛、运量持续增长……短短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大规模应用,赋予了中国高铁走在世界前列的实力。高铁并非中国专属,为何中国高铁能在海内外布局宏大、概念股风生水起?为何在铁路信号和安全系统日益电子化、复杂化的进程中领导世界走进高铁时代?高铁项目落地开花和广泛应用的背后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和隐秘?高铁外交现场有着怎样的大国博弈?《高铁风云录》自诩“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是否能获得学界的认可,先且不论,至少全书以人物为线索,以故事为主体,立足科普,以轻松的笔调讲述了世界高铁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风云激荡、恩怨情仇,讲述了中国高铁在世界列强之林何以市场拉动、开放状态、创新能力和体制优势制胜千里的缘由。在某种意义上,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空中,高铁让世人发现了中国矢志不渝追求高科技的全新形象。

      高铁建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世界格局重建秩序的必然趋势。高铁的横空出世,弥补了传统铁路在长途客运受航空排挤、短途客运被汽车取代的不足,改变了铁路的“夕阳产业”命运。二战前,欧洲便开始探索高铁技术,战后,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交通安全等问题严重困扰战败的日本发展,而曾力主对华战争的扩大派分子十河信二与其追随者岛秀雄,在世行贷款遭遇闷棍后,不惜铤而走险建造新干线。1964年10月,日本在东海道新干线以每小时210公里运行成功,首开新路,形成世界波,席卷全球,激发世人重新认识铁路的价值,认识其速度快、运能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一系列优势。日本继续扩建,欧洲惊醒,法国一鸣惊人,德国后发赶超,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入高铁大浪潮中,大规模修建国内或跨国界高速铁路。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韩、美、澳等奋起直追,再兴高铁建设热潮。各国从国家层面规划,向世界市场布局,以各自独特的节约资源、减少土地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及交通安全的社会效能,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此背后,残酷激烈的政治博弈、经济比拼与外交争取。曾有一场谈判让双方熬了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曾有日、法、德在中国投标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三国杀”。中国高铁制造企业在当时铁道部的统筹下,捏成了一个拳头,成功获得日、法、德的高铁技术后,不断改进和超越,通过八年精益图强,开始了与日本高铁企业在全球角逐大单,“上演了徒弟与师傅的高铁争夺战”。这个经典案例,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写入了教科书。

      而最高层次的“高铁外交”,强化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近期英国HS2高铁项目竞标在即,已有多国报名参与。为吸引中国对英投资,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特地选择在中国宣布开放项目建设合约的竞标,且在此前专门成立了中英铁路联合工作组、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习主席随后在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主题下的“英国之行”,无疑为即将揭晓的英国高铁项目花落谁家,为中国高铁强势竞争,投下了最重要的砝码。

      中国政府对于高铁的最早表述,当是在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乘坐新干线后说出那句:“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适合了,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此后中国建造高铁的呼声愈发强烈,甚至有科学家提出直接修建磁悬浮铁路的主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铁建设提上了日程,但好事多磨,各方的利益博弈潜在掣肘,单就京沪高铁从最初起草报告到正式开建,便跨时十八年之久,论证时间跨度之长、争议之激烈、过程之复杂,让人不得不感叹。

      作者集中在两个篇章中,介绍中国高铁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却在新时期以巨大的事实证明了它在世界交通史上发展强势和整体实力。虽然经历了秦沈客专恩怨、中华之星成流星、提出跨越式发展思路以及温州“7·23”事件后的种种质疑,其中充满了曲折惊险,但这都不能阻止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国高铁成功解决了地质沉降和轨道热胀冷缩问题,有效控制了钢轨全线高低误差,轨道沉降误差以毫米计,将保障旅客和铁路系统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到新的科学高度。在国内,国家规划尽快拉通北京到所有省会的高铁线路,让所有的省会城市贯通高铁。在海外,中国通往欧洲和东南亚三条高铁备受瞩目,在非洲、拉美、南亚也将铺建中国高铁。国家层面的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走出去战略的不断进展与最高层推销,中国高铁的技术装备、高效品质和运营理念,正全速连接中国和世界,这不仅证明了中国高铁有能力满足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而且为中国智造形象崛起于国际市场倾注强势内容,在增强国际订单软实力的同时,带动了中国机械、冶金、材料、电子信息等整条产业链加速发展和不断升级。虽然厚利滋生了刘志军、张曙光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蛀虫,但高新科技不会因为一小撮腐败分子而改变在国家经济建设与国民日常生活各方面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法治将会为世界带去一张干净的、温馨的、最大的全球高铁网络。尤其随着北车集团与南车集团合并为中车集团,我国已具备前所未有的高铁科技实力,向世界发出足以保证安全品质和高效速度的中国新名片,把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尽可能地展现“一带一路”的彩色梦想中。

      中国虽然是建设高铁的后来者,但十多年的精益求精、高速发展与弯道超车,以最坚实的品质和最强劲的技术,以大国特有的理念、理性和理想,展现在满是外交风云和政经博弈的国际舞台,绽放出开放状态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这些让世界、让历史震惊的事实,证明中国今天已有足够实力完成现代需求与高新科技相交融的高铁。《高铁风云史》对此有了更多清醒的理解、发掘和解密。因此,书中对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呈现是多层次的,立体式的。当然,再深的发掘,再透彻的解密,终究是为了给今人以借鉴和启示。

      中国在发展快铁和普铁的同时,加速发展高铁,成就领军世界的中国高铁,是由国情出发的,由经济持续发展的实力、规模决定的,是为了突破铁路发展的“瓶颈”,并满足工业化形成、城乡统筹、区域融合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高铁把国际关系连接在咫尺之间,连接在和平互相增进、经济互为奥援的世界新秩序中,带动国际之间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低碳生活、清洁能源等问题领域更好的合作,将中国智造、中国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中国高铁正借助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满载中国智造走出国门,实现多元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读懂高铁的发展变迁,有助于知见重建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让被惊慌的人类本性在高新科技发展中获以安宁和呵护,同时接受来自血性悲剧的惊心动魄的质疑和挑战。高铁使得故乡在拉近距离的间隙中沦陷,但我们更要为经济发展推进现代社会变革、人居环境优化的现实而庆幸。毕竟,这使我们在科技信息民主化的过程中共享了现代经济的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用富有趣味性的文字解读精准性的高端科学,本着事实不得杜撰和避免断章取义的原则,对所录资料以历史变迁和现实为基准,尽量托举起客观发展的高铁风起云涌的荣耀与难题、经验与教训、较量与挑战,引导人们认真思考如何直面高铁全球化与全球高铁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