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循迹东北振兴
  • 中欧产业合作今秋擦出新火花
  •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开花”
  • 国务院四措施
    发令工业稳增长
  • 从数字中读到信心
  •  
    2015年11月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循迹东北振兴
    中欧产业合作今秋擦出新火花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开花”
    国务院四措施
    发令工业稳增长
    从数字中读到信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欧产业合作今秋擦出新火花
    2015-11-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卢梦匀 ○编辑 谷子

    习近平访英,荷、德、法元首接踵来华

      □一笔笔经贸大单,涉及金融、工业、食品与能源等多个领域,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展现着双边关系的升温

      □步入“不惑之年”,中欧关系已逐步从“建设性”升级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成为两大支柱

      ⊙记者 王宙洁 卢梦匀 ○编辑 谷子

      

      1975年,“中国红”尚未在欧洲街头完全流行起来,“中国制造”也正开始慢慢探索这片土地上的机遇。那一年,中国与欧盟(前身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十年后的这个秋季,习近平主席在伦敦与英国女王同乘金色御驾,荷兰国王及王后亚历山大夫妇则在北京观摩青少年足球课,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在李克强总理的陪同下前往安徽品尝总理家乡菜,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中国重庆参观代表着循环经济的污水处理厂。

      在近期中欧高层密切的互动中,双方的对话领域正变得愈发丰富,无论是外交文化、安全与防务,抑或是可持续发展、食品与能源安全等领域都亮点频频。

      随之而来的是一笔笔经贸大单,涉及金融、工业、食品与能源等多个领域,它们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展现着双边关系的升温。

      步入“不惑之年”,中欧关系也正以这些产业契合点为锚,变得更加夯实。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欧关系正走向成熟阶段。

      

      产业契合成为突破口

      梳理近期中欧高层互动的经贸清单,成果丰硕。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的英伦之行为双方带来总额约400亿英镑的合作协议,这份清单共涉及三大类59个项目。两国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宣言》则包含29条,涵盖中英关系、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诸多方面。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莎翁的名句,成为中英关系的真实写照,不少舆论将两国之间的关系评价为处于“黄金期”。

      两天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及其夫人来访中国。在四天的正式访问中,双方在农业、园艺与景观开发、电子商务、体育和设计等方面擦出火花。

      德国总理默克尔则于10月29日至30日第八次踏上中国土地。中德双方一致同意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双方认为,《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已经产生积极成效,要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培育更多合作增长点,推动财政金融、城镇化、农业、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生产网络化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紧接着,法国总统奥朗德于本月2日至3日来访。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了《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将在碳排放交易、能源、食品、水利、交通等领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在这些合作项目中,能源、工业及金融等方面多领域开花。访华期间,在德国“工业4.0”、法国“未来工业”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接上,默克尔和奥朗德都积极表态。

      而包括中国参与兴建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中英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逾十项。以连接两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伦港通”为代表,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亮点纷呈。

      

      中欧经贸关系夯实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梁艳芬对上证报表示,欧盟一直都是中国比较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经贸关系对双边的贸易肯定有积极的影响,包括投资与技术的引进。

      中欧建交40周年,经贸合作成绩喜人。目前,欧盟已经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贸易额已达6151亿美元,占中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4.3%。

      2013年11月,在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通过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确定了欧盟与中国直到2020年的关系框架,为双边战略关系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指引。欧洲时报指出,经过40年的互相递进,中欧关系已逐步从“建设性”升级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节节攀升。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成为中欧关系的两大支柱。

      “亚投行”成为一个鲜明的案例。海外媒体评论称,欧洲多国踊跃参与,未来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必然会越来越大,进一步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且伙伴关系越来越具有更加实际、创新的内容。

      丹麦便是例证之一。丹麦外交部长克里斯蒂安·延森于10月27日结束对中国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他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相关文件,进一步强化了丹麦作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地位。

      梁艳芬表示,中国目前正在推广“一带一路”的倡议,这条新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在欧洲,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帮助推动了中国“一带一路”平台互动的关系,这会为中欧之间带来比较多的合作项目。而欧洲经济本身也正从低谷走向复苏,它需要寻找发展机会。再者,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一直都在进行中,现在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双边合作还是区域合作,都到了水到渠成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