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广告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AT帮创业家的“蓝血”
    究竟是什么?
  • 大数据的边界:
    被改变的与无法改变的
  • 披沙录
  •  
    2015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BAT帮创业家的“蓝血”
    究竟是什么?
    大数据的边界:
    被改变的与无法改变的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BAT帮创业家的“蓝血”
    究竟是什么?
    2015-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蓝血16杰》
      BAT帮创业的故事
      阿里研究院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读《蓝血16杰:BAT帮创业的故事》

      ⊙叶 雷

      

      看到《蓝血16杰》的书名,自然会想到那本著名的《蓝血十杰》,想到“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蓝血”从古老的西班牙神话故事演变而来,后来泛指那些精英才俊所拥有的高贵与智慧。“蓝血十杰”掀起了一场以数据分析、市场导向、成本控制以及强调效率和管理控制为特征的深刻管理变革,对后来的企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现在《蓝血16杰》将16位从BAT离职的创业家也称为“蓝血”,那么他们身上流淌的“蓝血”究竟是什么?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企业管理、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书中所讲的16杰,分别是从百度离职创业的“人人车”李健、“功夫熊”王润、“e袋洗”陆文勇、“嫁拍婚纱”陈晓峰、“必要”毕胜;从阿里巴巴离职创业的“途牛旅游网”汤峥嵘、“贝贝网”张良伦、“尚妆网”李伟、“回家吃饭”唐万里、“吉屋”潘国栋、“车蚂蚁”李立恒;从腾讯离职创业的“51用车”门旭光、“同程旅游”吴志祥、“我趣旅行网”郑荣金、“分期乐与桔子理财”肖文杰、UCloud季昕华。他们既各自带有BAT的基因,也有着共性和交集。

      显然部能仅从创业角度关注“蓝血16杰”。美国的“蓝血十杰”在将福特汽车重振雄风之后,大都也尝试了创业,其中有成功者,如查尔斯·桑顿创办的利顿工业公司,就迅速成长为年收入数千亿美元的巨人,但更多的是失败者。但这些并不影响“蓝血十杰”的历史定位,因为他们将数字化管理模式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

      美国的“蓝血十杰”共同练就于“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一开始就带着共同基因。他们认为,事实都是可以度量的,不能度量的事情,最多是一种现象。他们把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战争,通过66个遍布全球的驻外单位、15000名在哈佛商学院受过训的优秀军人将人员和装备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后汇入空军总部,然后透过一个平行独立的指挥体系进行战场调度,结果不仅大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效率,还节约了数十亿美元军费。他们把这一准则带入福特汽车,迅速改变了福特公司内部诸侯林立、财务混乱、人浮于事的混乱状况,从而拯救了福特公司。

      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产品开发策略,所有企业行为都建立在计划、预算、流程和利润控制的基础之上,财务部门不仅要承担其传统的会计和融资功能,还要承担起成本分析、利润分析、投资决策等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自然也就成功了。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强调“我们今天仍然要学习蓝血十杰”的同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蓝血十杰以其强大的理性主义精神奠定了战后美国企业和国家的强大,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走极端,在上世纪70年代,由“蓝血十杰”所倡导的现代企业管理也开始暴露出弊端。对数字的过度崇拜,对成本的过度控制,对企业集团规模的过度追求,对创造力的遏制,事实上的管理过度,使得福特等一批美国大企业遭遇困境。”

      要具体分析“蓝血16杰”,当然还得从母体BAT说起。百度何以成功?李彦宏将其解读为梦想、定位、相信、改变、专注五种力量。阿里巴巴何以成功?虽然马云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说法,但总结起来,核心是七个方面,多次失败后仍不放弃、用颠覆传统的方式学习新技能、信任重于一切、承担起领导者责任、即使被称为疯子也依然继续前行、相信平衡是美德、雇佣许多女性员工。腾讯何以成功?马化腾将其总结为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七个维度的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

      单从并不能总结出BAT的共性“蓝血”,所以还得回到“蓝血十杰”。在“数据管理”的背后,“蓝血十杰”的三大贡献是被后人总结并明确提炼的:一是大数据思维,“蓝血十杰”无论在军队,还是到福特,都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中央控制计算机设备和独立的电传系统来处理数据;二是平台思维,在“蓝血十杰”的思维里,总部不仅是一个决策、指挥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协作的平台,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平台;三是企业文化,“蓝血十杰”的理念是通过价值理念来贯彻的,所以他们特别偏好哈佛商学院的高学历人才,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兴起。

      BAT的平台思维自不用说,而且将平台从内部扩展到外部,还衍生出“免费”的商业策略;大数据思维也正日益精进。而身处线下交易时代的“蓝血十杰”,核心是平衡“管理与科学”的关系:如果科学能解释管理的本质,要管理干什么?如果管理不能解释这些问题,要科学干什么?进入互联网时代的BAT,更多则是平衡科斯提出的“悖论”:如果通过企业可消除某些成本,那为什么还会有市场交易?如果价值体系能决定资源分配,为什么需要企业来承担建立和运转这种行政机构的成本呢?

      BAT崛起于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围绕降低交易成本,百度着重解决了信息连接问题,阿里巴巴着重解决了商品连接问题,腾讯着重解决了人的连接问题,所以BAT掌握了入口,成了王者。但创业中的“蓝血16杰”,所处的是互联网时代第二个阶段,即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也就提档升级,在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更注重品质享受。“蓝血16杰”看重的也正是这点,或是直接提供服务,或为提供服务的提供服务,他们往上走是大数据平台,往下沉是O2O,带着BAT的基因,而不去跟BAT的核心业务竞争。

      我国企业无论管理还是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走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但走上创业之路的“蓝血16杰”却开始与西方公司同步甚至领跑,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人生命运的巨大不确定性。在平台战略已深入人心后,“蓝血16杰”及众多的“互联网+”的创业者们都必须更重视互联网语境下的“科斯悖论”,可令人担忧的是,在资本市场估值的冲动下,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多的是创新、想象力、极致、颠覆等,有时科学管理甚至成了落后的象征。实际上,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与可能,只是提醒我们,如果不能将“蓝血十杰”的科学管理推行到极致,O2O共享经济,“蓝血16杰”恐怕依然只能喝着BAT的奶水为BAT打工,因为互联网的引擎,除了技术、数据、平台之外,科学管理依然是“互联网+”底层建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