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广告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宏观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图表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天哪!哪里还有我停车的地方?
  • RCEP谈判“临门一脚”卡在了哪里
  • “金九银十”楼市奏捷缘何库存逆势大增
  • 创业板的机遇
  • “沪港通”一年求索完成“压力测试”
  •  
    2015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天哪!哪里还有我停车的地方?
    RCEP谈判“临门一脚”卡在了哪里
    “金九银十”楼市奏捷缘何库存逆势大增
    创业板的机遇
    “沪港通”一年求索完成“压力测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港通”一年求索完成“压力测试”
    2015-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去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首个交易日150亿元的沪市额度很快就被用完,而当天的港股额度也被用去不少。沪港两大交易所的直接互联互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沪深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门也因此被进一步打开。

      现在,整整一年过去了,也许是到了可对“沪港通”做一番评价的时候了。当初,有关方面就明确表示,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改革项目,“沪港通”具有试验性的特点,本身又会有个慢热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沪港通”的一些制度设计还有待逐步完善,其市场规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摊得很大,市场各方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年来沪港通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因为涉及两个货币区域,在交易过程中除了需要清算,还有汇率结算,过程相对复杂,但两百多个交易日以来,相关工作十分平稳,没有出现异常。交易渠道十分畅通,为两地投资者投资对方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也对以往存在的一些非法跨境投资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有了沪港通以后,境内外市场的交流更加频繁,在投资理念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更加深入。香港作为相对成熟市场,当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所进行的投资,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有显著的借鉴作用。远的不说,今年10月,沪港通出现香港资金大量北上的局面,而到了11月又连续撤出,其买卖行踪要领先于沪深股市,被不少沪深投资者称之为“神奇的风向标”。也许,这里存在某种巧合,但不管怎么说,“沪港通”对于加速境内本市场走向成熟,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以说,沪港通已做了一个很好的“压力测试”,内地与香港无论法制上、结算上、交收上、监管上都完全达标,测试出这个新颖的金融基建的可行性。

      当然,一年来“沪港通”的发展不能算很快,突出的表现是在度过了最初的亢奋以后,交易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增加。据港交所的数据,截至10月底,沪股通额度共使用约142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47%;港股通额度共使用约89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36%。这反映出缺乏新的投资者介入,换言之也就是其市场吸引力还比较有限。在资产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很令人遗憾的。究其原因,恐怕还得在交易制度等方面去找。

      譬如,现行的“沪港通”模式,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每一次买卖都需要承担两次汇兑风险,鉴于当前汇率波动在加剧,不少投资者难免犹豫再三。还有,由于两市交易时间不一致,参与“沪港通”交易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明明对方市场开市自己却无缘操作的窘境,这也就给投资者带来了某种交易渠道上的风险。在“沪港通”刚起步时,这种状况的存在也许还可以谅解,但市场要想加快发展,这就会成为某种不小的障碍。

      还有,现在“沪港通”的投资标的偏少,且一直没有调整,这就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实际需要,也就削弱了新资金入市的兴趣。不可否认,在沪港通开通一年来,有关方面对它主要还是在作观察和评估,没有采取主动型的制度调整,市场尽管运行平稳,但发展要相对逊色些。诚然,“沪港通”开通不久,沪深股市就出现了很大波动,甚至导致管理层直接出手“救市”。在这非常时期,有关发展沪港通的相关步骤的确有可能会暂缓。因此,如果说现在“沪港通”在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似也不能苛求。

      虽然步履蹒跚,但“沪港通”还是基本成型,并且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与基础。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所言: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不是一场音乐会,其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现在最需要的是,总结一年来的成败得失,推动相关改革,充分发挥“沪港通”作为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桥梁的作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现在“深港通”也在加快开通步伐,甚至“沪伦通”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作为先行者,“沪港通”理应以此为契机,争取早日更上一层楼:以制度变革促发展,加大交易额度,扩大标的范围,加强两地交易所跨境监管合作,并在未来推动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