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能源互联网来了:我们有多少应对准备
  • 声称能赚几十倍的“原始股”竟是假货!
  • 制定投资者保护大法的条件已成熟
  • 外贸企业 如何直面TPP
  • 刚性兑付不打破债务风险就难以化解
  •  
    2015年1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能源互联网来了:我们有多少应对准备
    声称能赚几十倍的“原始股”竟是假货!
    制定投资者保护大法的条件已成熟
    外贸企业 如何直面TPP
    刚性兑付不打破债务风险就难以化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刚性兑付不打破债务风险就难以化解
    2015-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滕 飞

      □滕飞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两个显著的特征,即新增长动力不足和负债率高企。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对政府稳增长和投资的依赖性依然较强,也即尚未没有走出传统的增长模式。这显示出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新增长点尚未充分显现,而传统投资增速显著下滑导致的增长压力在增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债务率高企,目前企业债务率达GDP的近150%,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企业债务高企已影响到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上半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到40%,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值,第三产业的贡献相对上升,表面上看经济转型有所成效。但上半年第三产业的增长要归功于金融业的爆发增长,上半年金融业贡献率达到20%,为历史最高值,较去年上升10个百分点,而金融业的贡献要归功于股市的泡沫化增长,这背后也是杠杆资金(债务)的驱动,当6月下旬以来的股市巨震过去之后,金融业增长渐渐恢复了常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在政府近期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后,有望收复金融业下半年增长放缓的“失地”,但经济要维持7%的增速可能仍有一定难度。

      无疑,对中国经济而言,今天更棘手的问题是企业的高债务率。过去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要归功于投资的增长,而投资背后是债务的驱动。投资容易产生顺周期性效应,集中过快上项目会导致产能过剩,不能产生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导致无法偿还债务,同时由于刚性兑付无法打破导致债务越滚越大,以致今天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负担过重。

      截至8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债权达到74.3万亿,达到GDP的117%,这其中还不包括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企业债务。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在40万亿以上,假设其中有一半为企业债务,则非金融企业总债务达到94.3万亿,占GDP的148%,如果在OECD国家,这已属于最高水平区间了,而成熟经济体的企业债务水平一般为GDP的50%至70%。高额债务负担加上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债务问题显得愈发严重,这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再投资意愿不强,很多新增贷款是为了“借新还旧”,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业不良率上升。

      债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低迷期能刺激经济增长,但借贷的后果必须消化,当前我国经济就处于消化债务的过程中。特别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刚性兑付仍然存在,不允许发生实质性违约,相当于债务又被延后了,这对债务出清不是好事。随着债务的积累,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达到临界点时,情况就极为危险了。

      目前我国正处于长债务周期的下行期,债务已达一定的临界值,企业再加杠杆的收益很小、而风险则很大,而且在经济增速放缓带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时期,企业加杠杆的动力也很小,若政府主导盲目加杠杆会导致严重的资源错配。

      企业债务过高是我国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应该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债务出清、有效释放风险。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失败、破产和重新再来,特别是这与很多地方官的颜面和银行行长的乌纱帽相关联,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价因此被扭曲,抬高了整体的无风险利率,风险的定价是基于对地方政府协调的效果,而不是法律契约,并且还将增加交易成本。过高的债务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不破不立,“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50%,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为今年最高水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也达到3.64%,较年初上升0.53个百分点。同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年初的232%下降到目前的198%,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以拨备覆盖不良贷款的能力在下降,未来金融体系蕴含的风险仍然不可小觑。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完成,银行失去了存贷利差的保护伞,不排除部分银行因为不良贷款过高而经营困难。而且,显著公布的不良率可能只是一部分,未来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预计将有更多不良贷款暴露出来。到那时,我国将面对的不只是企业债务,还有金融体系的健康问题。

      眼下,政府正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笔者认为短期稳增长的措施将产生一定效果,但从长久计议,归根结底还需依靠改革来培育新增长点,促使经济释放出新的活力,变以往债务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为以创新、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

      自2014年初以来,政府已主动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在低利率环境下去杠杆,再加上自2011年11月后连续多次降准降息,市场利率一度达到近几年低点。很多企业借助市场利率下行,着手债务融资,替换过去的高成本负债,这有助于在经济增速下行的环境中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但是,企业的债务并非只依靠负债端就能解决,还必须在资产端提高盈利能力、改善现金流,而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将有产能的出清,企业的破产和债务的重组,这将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当然,债务出清的前提是打破目前债券市场普遍存在的刚性兑付现象,只有无效债务得以出清,避免挤占更多资源的无效投资,才能使新兴产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促进经济转型。此外,打破刚性兑付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合理的风险定价,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者为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