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如果机器统治了一切,
人类将何去何从

2016-0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夏学杰
  《玻璃笼子》
  计算机如何改变了我们
  (美)尼古拉斯·卡尔 著
  杨 柳 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读《玻璃笼子:计算机如何改变了我们》

⊙夏学杰

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改变着世界,可它是否也在给人类创造新的束缚呢?美国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玻璃笼子》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书中痛陈自动化在分担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弱化了我们的才能,偷走了我们的生活,限制了我们的视野,甚至将我们暴露于监控之下,操控我们。他因此提醒世人,当计算机和一切智能设备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伴侣时,应更加留心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身份。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从失事飞机事故调查、意外事故报告及驾驶舱研究中搜集了一些证据,表明驾驶员曾经过度依赖自动飞行系统以及其他计算机系统。2013年1月4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发布警告,称过度使用自动化飞行会“削弱飞行员快速处理飞机不良飞行状态的能力”。尼古拉斯·卡尔从“致驾驶员的警告”开篇,探讨了自动化的不足以及过分依赖自动化的后果。他在书中举了一些如无人驾驶汽车、电子病历等例子,用事实来证明自动化并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也会出现差错。“我们几乎无法预测自动化带来的改变,它可能同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反。”而自动化同时又将人的技能给降低了,人的思维逐渐被钝化。卡尔总结道:“技术推动了工具的进步(如果‘进步’这个词是正确的),从提高工作能力的简单工具变成了限制人类的复杂机器。”

当初机器问世时,人类是多么欢呼雀跃呀!而时至今日,人类又该惆怅了,机器把人类解放得太过彻底,人们越来越陷入被挤兑的窘境。国际象棋顶尖大师早已败给了电脑。计算机开始诊断疾病,还能写新闻稿,甚至创作高水平的散文和诗。几年前,人们还认为计算机技术无法实现汽车自动驾驶,一流专家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报告都表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汽车驾驶这项技术还是必须由人来完成,而如今无人驾驶汽车已成了现实。还有什么是数字化技术所替代不了的呢?不光体力劳动者,不光技术平平的技工,其工作有被取代的危险,就是脑力劳动者也正陷入工作岗位被清洗的尴尬之境。十多年前,我看过一篇小小说,写的是书法家面对电脑的惆怅。人们想要什么字体,都能用电脑打出来,又快又美观,练了几十年字的书法家顿时悲哀地感到自己的手艺变得可有可无。现在看来,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少,其功用越来越趋向艺术性,就像很多手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将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了。钢琴也可以通过软件控制自动弹奏了,还有什么工种不会面临淘汰呢?现在就连经济学家也说不明白了。由美国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与安德鲁·麦卡菲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会儿说:企业家和CEO们的工作,科学家、护士、饭店杂工的工作,以及很多其他种类的工作是无法计算机化的;一会儿又说:厨师、园艺师、修理工、木工、牙医和家庭健康护理员在短时期之内是不会被机器代替的。在这样一个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谁都会手足无措。

然而,还总有一些人对科技进步抱着过于乐观的态度。对于技术性失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能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增加,更低的成本有可能会带来更低的产品价格,而更低的价格会带来对产品的更大需求,并最终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我觉得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了。产品价格再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可能无限增长,总会有个限度。历史学者葛剑雄在《我们应有的反思》中发过这样的议论:“一百多年前的汪士铎面对中国的4亿多人口,曾经发出绝望的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但当中国的人口超过11亿时,‘天地之力’不但没有穷,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了汪士铎不能想象的程度。在充分意识到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时,我们完全不必做现代的汪士铎,而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葛剑雄坚持认为科技之力能够解决人口多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当超导、受控核聚变、遗传工程等新技术取得突破之后,中国现有的资源就能满足更多人口的需要。”科技之力强,但也不会强大到无限的程度。《人口爆炸》曾坚称,到1980年,印度不可能养活新增的2亿人口。但生物技术学家布劳格让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了自给自足。不过,布劳格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并没有乐观到忘乎所以,而在演讲中警告:如果人类想要永远击败饥荒,那就必须要在增加粮食生产和控制人口增长两方面共同努力。

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科技只要进步就是好的,人类发明的东西,就一定会为人类造福,还有许多是始料未及的后果!1993年圣迭哥州立大学的数学家弗诺·文奇在论文中写道:“在未来30年间,我们将有技术手段来创造超人的智慧。不久后,人类的时代将结束。”这一天,被学者称之为奇点,据说被预测到在2045年出现。机器人可能统治人类,想想够让人毛骨悚然吧?

自动化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更要命的是,它的改变,有时具有颠覆性。所以尼古拉斯·卡尔发问:“自动化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人类?”他担心的不只是技术性失业,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的改变。汉娜·阿伦特在《人之境况》里论述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手工工具一直是人类双手的仆人,但是机器就不同了,机器要求工人为它们服务,工人需要调整身体的自然规律以适应机器的机械运动。”尼古拉斯·卡尔则说:“脑力劳动自动化会改变智力的本质和关注点,并终将侵蚀文化的根基:我们理解世界的欲求。”

《玻璃笼子》对科技的保守观点,我颇为认同。科技创造了便捷,可对人类的幸福感又增加多少呢?这值得反思。我感觉我越来越陷入一个物质的世界,越来越疲于奔命,生活与诗意渐行渐远。马克思在1856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所有的发明和进步都赋予物质力量以智慧生命,而人类生活却被愚化成了物质力量。”《吕氏春秋》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抬腿就坐车,整日里吃大鱼大肉,容易得富贵病。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因为想得富贵病,也没法得到。技术也是这样,与其被奴役,还不如干脆没有。当然这样的念头也只能是幻想一下而已,历史不能倒退。

如何破解生活在玻璃笼子问题呢?卡尔的设想是:“我们能够重新设定软件程序和自动化系统,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人因研究员和其他自动化专家已经发现,人类有办法打破玻璃笼子,同时保留计算机带给我的益处。”重新设计程序系统就解决了?这么简单吗?当然卡尔更想对技术进步说不。“我们无法对自动化进行理性思考,不能正确理解自动化的影响。我们不知道何时说‘够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叫停。”“要保证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对自动化加以限制。”限制科技发展,是很难办到的,除非世界各国在这个问题上都达成共识。

不管怎么说,对技术进步泼泼冷水,大有必要。世人的确应从对技术对经济层面的追逐与向往,回归到对人对生活本质的关注与思考。人类社会,重要的不是人,难道是技术吗?不妨回味一下卡尔的忠告:“我们要改变对进步的认识,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技术进步。我们可能甚至需要接纳一种原来认为无法想象的观点,至少是在商业领域:在人和机器之间赋予人类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