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追溯经济学所有纠结的根源

2016-0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飞雪
  《泡沫》
  ——金融大动荡时代的生存之路
  郝一生 著
  东方出版社2015年11月 出版

——读郝一生《泡沫:金融大动荡时代的生存之路》

⊙胡飞雪

在这个学术批量化生产的时代,涉及金融、经济泡沫的著述、论文汗牛充栋数,但专题探究金融、经济泡沫的著述却不多,尤其在国内。因此,以我多年的读书眼光看,学者郝一生的《泡沫——金融大动荡时代的生存之路》整体上虽算不上是最好的著作,但因它专题探讨金融、经济泡沫,旨在指导平民在泡沫的金融大动荡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且不乏精彩洞见,因而别具价值。

郝一生在开篇先追根溯源探究“泡沫”的前世滥觞。据他考证,“泡沫”(Bubble)一词,最早源于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投资狂潮中那些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名义(如永动机制造、智能智力开发等)招摇撞骗,发行股票后携款“蒸发”、逃之夭夭的那些公司。今天,经济学中资产泡沫(Asset Bubble),是指投机资本炒作造成的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式的剧烈波动。这时的资产泡沫,不再是200多年前虚无缥缈的金融欺诈,而是在一种明码标价的金融博弈中,资产价格的跌宕起伏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动荡。对资产价格泡沫,研究世界经济危机的专家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产品和资产价格向上波动超出了一定范围,并最终破裂的经济现象。

泡沫在经济、金融的水面之上,而其根因却既在水面之下,又在高天之上。泡沫史和外国专家对泡沫的研究没有告诉世人泡沫的形成机理和特性是什么,而郝先生在《泡沫》中却有很好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泡沫是人性贪婪的产物,是人过度追逐财富资产的产物。不论是在古典时代,还是现在,不论在民间江湖群氓社会,还是在庙堂精英群体,不论市场有效论自由经济学派、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还是主张政府大有为主义者,都有制造泡沫的人。

第二,泡沫在世人莫名其妙的争论怪圈中产生:市场当然有效,否则怎么可能有300年来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物质文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投机和泡沫当然需要政府出来监管,不仅需要“收尸”(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而且要防患于未然,约束投机和泡沫。但是,“能医不自医”的尴尬很快又出现了:政府的所谓反周期、对抗经济萧条的所有干预和投入,又都难以避免造成政府(以及企业、居民)负债累累(高杠杆),陷入债务危机而不能自拔。经济危机会让一个国家的经济“猝死”,而国债危机则会让一个国家“慢性自杀”——因过量消费而使身体不堪重负。所以,在经济学界的世纪之争中,哈耶克和凯恩斯既都有正确的一面,但同时又都错了。自由经济本身,解释不了经济周期,更应付不了经济危机;同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如果把手伸到了应对经济危机以外,也会越俎代庖、多事添乱。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最大谬误并非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而是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的一些特殊经济现象,概括并归纳成了普遍经济规律。

第三,在经济学的困境中,作者提出了二元经济学。他说,现实中的经济活动是二元的,其中一元是制造、流通、商业、服务等正常的商品生产经济活动,另一元是金融投机。这两个元却往往被赚钱、盈利的招牌搅在了一起,界限混淆,鱼龙混杂,于是很难区别这二元。在经济规律方面不能分而化之,几乎是经济学所有纠结的根源。迄今为止的经济学,就是因为把商品经济和金融投机混在一起,才使得研究捉襟见肘、不得要领。因此,作者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学理论框架,主张把经济视为一个二元混合体,分别观察和研究商品生产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投机。

第四,作者指出泡沫的财源是人类的闲置资本,它的基本生存环境是金融投机市场,泡沫具有如下的基本性质:非生产性:泡沫的产生、膨胀、崩溃、萎缩的全过程,只会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实在性:泡沫也是真金白银堆砌的。泡沫以货币为度量单位,是既往社会财富的一种堆积形式。用虚拟来描绘泡沫,容易产生“泡沫是空气”的错觉。赌性:金融交易的本质是“零和博弈”,因此,泡沫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赌博的过程。泡沫是金融投机炒作的结果。金融投机与其他商业活动的区别,是频繁的换手率。金融交易市场,是泡沫形成的主渠道。周期性:泡沫每次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后,投机资本的重新聚集,投机者的心理调整都需要时间。因此,泡沫的形成便有了明显的周期性。迄今为止,所有的经济周期本质上都是泡沫周期;所有的泡沫周期的背后,都有投机资本重新聚集力量的过程。市场性:金融投机主要在金融交易市场完成,没有金融交易市场,泡沫的规模会相当有限。大众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长,有闲钱去金融投机市场赌博的人逐渐增加,因此,金融投机的整体规模就越来越大。虽然投机资本的规模相对经济整体而言,可能变化不大,但对投机者个体而言,其微妙变化就可能造成剧烈冲击。

第五,投机并非罪恶。投机本身也是竞争和好胜的博弈方式。但投机进入病态才会成为桎梏。

一般投机者有五种基本心态:一,侥幸心理(“博傻”或“势头投资”):最傻的不会是自己。二,倒车心理:就像驾驶者在陷入泥潭之前,认为自己总会有把车倒回来的机会和时间。三,赌徒心理:下一轮自己一定会赢。四,轮回心理:按概率计算,下一轮也该自己赢了。五,吃亏心理:别人在股市赚钱,自己不去就像是亏了,但很少有人觉得,别人在股市赔了钱,自己没去就是赚了。显然,怀有这些心态的投机者没有弄懂投机博弈的本质特性,更不具足以制胜的博弈策略技巧。

读死书不好,死读书也不好,作为读者,我们不应匆忙把作者对泡沫的不同洞见当成定论,郝一生似乎也认识到了泡沫的复杂性,所以他在书中也罗列了很多专家学者对泡沫的不同洞见,以让读者见仁见智、发散思考。泡沫对收入和经济增长是否有负面作用,一直存在争议。1985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率先提出了泡沫无害论:“如果没有出现资产泡沫,经济达到均衡时是动态无效的。”到2000年前后,“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了资产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的观点。对泡沫当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不能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其实,泡沫不仅存在于经济、金融领域,在艺术创作、科学研究领域,也存在大量泡沫。没有纯粹的泡沫,泡沫总是生长于具体真实的土壤环境之中。在赤道热带绝对不会出现雪花,大如蓆的雪花泡沫只会出现于燕山;滥竽充数的科学家也偏好制造泡沫,所谓永动机、水变油正是他们的杰作。泡沫就是放卫星,就是干喊口号,就是自吹亩产十四万斤。所以,在经济大变动、金融大动荡的时代,厘清泡沫的社会形成机理和运作过程,对于人们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