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3月5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两会释放中国经济信心和底气

2016-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两会报道组

“我们认为穆迪这种做法是没有远见的,将来实践会证明它是错误的。”昨日被几十名记者问及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一事时,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作出了上述表示。

穆迪调降展望的依据有三点: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然而,“这三个理由都站不住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高程逐条分析称,中国的财政状况稳定;外汇储备虽然下降但依然规模巨大,居全球首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和决心有目共睹。

穆迪的最新评级展望决定似乎也没有得到其他主要评级机构的认同。惠誉和标准普尔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维持稳定,惠誉甚至表态两年内不会做出调整,其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仍然是一个评级优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到,“我们对中国发展要有信心,这个信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有基础、有潜力的。”

潜力何在?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做出解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城镇化升级的新机遇在集聚,蕴含着新的强大驱动力,中国有一手的“好牌”。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7%左右的增长率可以维持下去,关键在于继续推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只有在同心协力的情况下,通过改革,通过进一步发展,才能‘转’到新常态所需要的增长上去。所以信心问题很重要。”

中国信心,不仅仅来自两会等场合向外界传递的积极态度,更来自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表现。

在10万亿美元的庞大基数之上,去年中国GDP仍增长6.9%,一年取得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瑞典或者阿根廷。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25项量化指标任务中24项如期完成,仅进出口增长未能达到全年预期目标。

尽管经济增速较前些年有所放缓,但用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的话来说,中国经济“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好气质”体现在就业超预期;消费占比超过6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GDP。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在源源不断地为全球经济提供增长动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在经历了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过程后,现在中央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实质上是在传达一种自信的声音: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中国推进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的决心没有任何改变。

中央为何敢于坚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敢于坚定改革的决心?

源于过去一年推进改革的稳定基础。自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今,围绕改革问题举行了21次小组会议。2015年是会议最为密集的一年,11次会议共审议通过65份改革文件。

源于宏观政策的定向精准调控。为支持实体经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迄今央行已6次降息6次降准;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覆盖面、取消或停征12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多项降费减税措施。

源于各方力量集中发力供给侧改革。在全国两会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有10余部委接连出台了多项重磅政策,力促去产能、去库存;广东、重庆、河北、湖南、青海等多个省份也相继推出供给侧改革方案,明确了具体目标。

从上到下,正在形成一股合力,这为今年经济在去年的基础上再上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天,一份引领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乃至未来五年发展的报告将出炉。在新的行动指针导航下,中国经济一定会以一个更让世界惊叹的发展态势,再次让一切中国经济悲观论者“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