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越是产能过剩的国企越不能“等靠要”

2016-05-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湘源

一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具体落实国企改革部署的大障碍,这就是“等靠要”的老观念。不同于过去一些国企所习以为常的以退为进讨价还价的“等靠要”,实质上,这已不是简单的消极怠工,而是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换了一种形式的消极抵抗。这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之中化正能量于无形的不折不扣的负能量。为此,我们要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改革,确保这些国有企业不至于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阻力,不拖供给侧改革的后腿。

列入统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季度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国企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同比均下降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8%。究竟是什么让即将进入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国企如此纠结?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速度放缓,相关行业面临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的矛盾。应该说,导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及利润下降的原因,与企业决策机制的反应速度慢和转型升级慢也有着较大关系。相关企业在运营良好时盲目扩张,过多过快扩大了对原材料和基础性产能的投资,在盈利状况良好时,也没有适当预见到产能过剩时可能会遭遇的困难,囿于自身结构与机制,情况一变,习惯于在既有发展模式基础上按部就班运作的国企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只是,除了这些不难理解的问题之外,显然还有本不该发生而发生的问题,并且,正是由于国企改革开始改革,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影响具体落实国企改革部署的大障碍。这不是别的,就是“等靠要”的观念。处在国企深化改革开局之时的“等靠要”,不同于过去一些国企所习以为常的以退为进讨价还价的“等靠要”,实质上,这已不是简单的消极怠工,而是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换了一种形式的消极抵抗。这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之中化正能量于无形的不折不扣的负能量。

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纲领性总框架和相关配套文件密集出台的情况下,等中央精神的明确和具体政策的细化,不能说没有必要,更不能说有什么错。不过,顶层设计的出台和政府的推动,只是改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国企改革,说到底还是一个要我改还是我要改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间各自打小算盘的情况并不鲜见,能否通过重组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达到1+1大于2,仍存不少变数。而且,在动不动就牵扯多个部门、不同法规及部门规章的情况下,协调起来往往相当困难,为数不少的“中梗阻”现象无形之中常常对改革进程形成很大的障碍。以“僵尸企业”的处置为例,企业退出既牵扯大量深奥复杂的债务,又涉及大量职工安置,如何在设计严密的退出方案的同时,给出合理而有效的解决路径,很不容易。但是,任何既切合企业实际又兼顾到各方利益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是等出来的,而是靠创新性实践闯出来的。再好的顶层设计,离开了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切合实际和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的具体实施,单靠包办代替的行政性重组安排,不要说不可能落到实处,即使勉为其难、强行贯彻也难免走样。强扭的瓜不甜。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央企合并后的首份成绩单就让人失望。作为未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航运资产的主体,中国远洋一季度净利润巨亏44.84亿,中海集运一季度也亏损了8.6亿。

年报显示,中石油2015年获得政府补贴48亿,仅次于中石化所获得的50亿补贴。自2004年至2015年底,中石油和中石化共获国家财政补贴1258.8亿。其中,中石油获484.38亿,中石化获774.45亿。但据2012年以来的数据统计,中石化2012年至2014年的政府补贴分别为28亿、24亿和31。而中石油同期则分别获补贴94.06亿、103.47亿、39亿。一边靠垄断获得巨额利润,一边心安理得享受着巨额补贴。这堪称垄断型国企的一种另类风采。

中石油去年实现净利355.17亿,同比下降66.9%,下滑幅度领跑“三桶油”。更让人震惊的是,今年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居然为-137.85亿,是中石油自2000年在香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一季度亏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石化一季度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6.63亿,同比暴增206.9%。同为石油巨头,同样受累于国际油价走低和国内需求不足,为何两者表现竟如云泥?在上游勘探生产同样发生较大亏损,中石化净利润主要归功于中下游板块盈利增加。那么,中石油的问题究竟在哪?

有消息称,作为首批国企改革试点企业之一,中石油将成战略控股公司,不再具体管理其上市及未上市实体的日常运行。目前,公司正考虑分拆旗下油田服务业务,像中石化、中海油的油服企业一样单独上市。走分拆还是整合之路,经济学界和业内人士已争论了多年。如今,与其让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画地为牢,各自将下属油服之类业务分拆上市,还不如三家并一家,将相互竞争、相互杀价的内耗内斗变成捏紧拳头的一致对外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就这些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而言,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积极稳妥推进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已是当务之急。统计显示,一些遭遇上市以来年报首次亏损的上市公司多分布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最典型的莫过于钢铁行业的武钢股份、太钢不锈和柳钢股份,煤炭行业的陕西煤业、平煤股份、中煤能源及郑州煤电。武钢股份以75.1亿的严重亏损而成目前A股的“亏损王”。真是不亏则已,一亏就亏掉了过去六年的净利润还不止。尽管去年底以来钢价大幅反弹给钢企带来了难得的回暖良机,包括武钢股份在内的四家去年报亏的钢企宣布一季度扭亏为盈,但从长远来看,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改革,尤其是煤炭、钢铁、有色这样的竞争性行业。越是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越是不能慢慢来,不能“等靠要”。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下国有企业的亏损、低效、巨额补贴等问题,是上世纪末国企改革之前诸多老问题在新形势下的一种重复。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我们要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改革,确保这些国有企业不至于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阻力,不拖供给侧改革的后腿。为此,如果不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坚定不移深化国企改革,那么,强周期和产能过剩产业板块的风险频发,不仅会给深化国企改革的大局带来无可弥补的信誉、信用和信心损害,增强经济发展的公平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系资深市场观察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