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民的
投资梦想
编者按
在轰轰烈烈中跑步入场,在剧烈震荡中忍受煎熬,在反弹中憧憬美好“钱景”,又在存量博弈下历练“火中取栗”与“险中逃生”技能……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背景,对投资有着不同的理解,却被外界贴上一个共同的标签——“新股民”。
过去一年来,A股上演了一出“倒V型”剧情,而在指数跌宕起伏的过程中,这群诞生于牛市的新股民,也在市场中迷茫、历练与成长。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聚焦仍在坚守中的新股民。虽然他们只是最最普通的投资者,但写下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视角,记录并见证中国资本市场跌宕起伏里属于他们的历史瞬间。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他们兴冲冲来,投身中国股市浩浩荡荡的洪流。短短一年间,有人失望而去,也有人苦苦坚守。这些坚守者究竟怀揣着怎么样的梦想和信念?在资本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他们又学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
职场内外的“新股民”
上周四晚上,记者再次见到去年开始全职炒股的徐东,得知他已在北京上地一家软件公司上班半年多了。过去一年的市场剧变,让这位在牛市中途跑步入场的“新股民”,短时间里就品尝了人生的五味。
在做出辞职炒股决定之前,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徐冬,原本是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的一名资深工程师。去年年初,徐冬携几十万元积蓄投身资本市场,借着股市一路上行的“东风”,短短两个月就实现了40%的收益。这成为让他辞职炒股的直接诱因。
在外人看来,放弃“月薪万元”的工作并不明智。而在他看来,软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公司表面风光,其实订单锐减。“码农”收入虽然风光,但也是一种“吃青春饭”的行当,而股市玩得好,则可以一直做下去,无失业风险。
与徐东初次相见是在去年4月,彼时他意气风发,尽管谈话中也偶有提及“风险”,但初战告捷,让他决定继续“搏一把”。“等行情结束了,再上班不迟。”他当时说。遗憾的是,和很多新股民一样,他并没有及时撤退,连本带利交了不少学费。
“还好,并没有亏多少。”时隔一年,徐冬对记者轻描淡写地说。平静如水的表情下,让人很难读出他过去几个月的情绪沉浮,但重返职场的行动,已经说明了“辞职炒股”带给他的心理重负。
与徐东从“全职股民”到重返职场不同,刚从北京国贸一家工作十年的外贸公司离职的闫骏,则计划给自己一年时间,看自己能否从股市中获得一份堪比工资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多年工作所带来的身心疲惫,也让他需要一段时间来静养。
闫骏所在的外贸公司主要客户来自俄罗斯。受石油价格下跌影响,公司订单量比峰值缩水近九成。“即便你再努力工作也没用,公司不赚钱,从老板到员工都想着做点投资挣外快,甚至老板都拿出上亿资金委托私募来打理。”他说。
尽管大学里学的是经济专业,但作为股民,闫骏却是位开户不足一年的新手。去年5月,他在同事的再三催促下入市,从2万元本金尝试炒股,到后来追加至七八万元。市场的大起大落,同样给这位新股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课。
“坚守者”的生存技能
经历过暴涨,也经历剧烈震荡,经历过反弹,又经历熔断,以及正在经历的存量博弈……过去一年间,这群诞生于牛市的“新股民”,在市场沉浮中迷茫、历练与成长。而仍在市场里的“坚守者”,也练就了不少“火中取栗”与“险中逃生”的技能。
2016年4月份20个交易日,沪市成交量42147亿元,日均成交量2107.35亿元。2015年4月份21个交易日,沪市成交量为173580亿元,日均成交量8265.71亿元。时隔一年,沪市日均成交量仅为去年25.49%。
随着各类投机资金、杠杆资金的渐渐远去,A股再次回到几年前的存量资金博弈常态。市场人士分析,目前仍滞留在市场的投资者,要么是坚定的长线价值投资者,要么是深谙市场变化的短线博弈资金,而坚守的散户也大多有套适合自己的生存技能。
亏损当然是痛苦的,却也是一笔闫骏必交的“学费”。在市场的反复涨跌中,心态一直不错的他几经锤炼,感悟了很多“心得”。目前,闫骏每天晚上都要复盘三个小时,从中选出可能出现交易机会的个股,次日伺机而动。
不同于A股市场中的“趋势交易者”,闫骏遵循投资的“大数原则”——在市场变坏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卖掉手中所有的个股,而不会对那些“小概率”逆势上涨的个股心存侥幸。
存量资金博弈下,今年市场一直维持箱体震荡。闫骏也在市场历练下,练就了“火中取栗”的生存技能,他不会奢求“买入即持有”的超额收益。通常他持股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周,股价到了“压力位”,他就会提前撤出,锁定利润。
让闫骏得意的另一套技能是“跌停板买进”策略——在市场一片大好时,可以观察仍在跌停板的个股,若死死封住则绝不能碰,若被资金打开,则可在股价再次跌停时适当买进。上周,他曾有一个跌停买进,当日浮盈15%的成功案例。
“同一套策略,不会永远有效,存在侥幸心理有时会栽大跟头!”一位早他几年入市的老股民如是提醒闫骏。他曾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案例,去年股市大跌时,在某创业板股第六个跌停板打开时买进,后又吃了六个跌停。
过去一年间,市场跌回原点,交易量也大幅萎缩,但现在的徐东却依然对股市痴心不改。目前,他的工作并不忙,每天有大量时间用来研究市场。但不同以往的是,在经历一年的跌宕起伏后,他正尝试做一些“跳出来”的研究。
“我是做软件出身,我认为现有的很多技术指标都有其不足之处,我想找到一种新的指标来提示市场的买卖点。”徐东说,技术是他的优势,“量化投资”也将是他未来主攻的方向。
回归职场后,徐东每月的收入比过去少了,但时间却很自由。他可以精心设计和完善自己的量化模型。若经过时间证明,这套系统能实现持续盈利,未来他可能会再次成为职业投资者,甚至有朝一日发起自己的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