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 研究·市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6月3日

查看其他日期

委外业务增速显著放缓 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

2016-06-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创证券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发行逐步降速
  季度以来理财产品收益下行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

目前,银行的委外业务呈现收缩趋势,委外业务增速已显著放缓。银行对委外业务的关注焦点,已从投资收益转向风险防范,以及关注委外业务可能给银行带来培养投资团队等其他的附加值。

从未来银行委外业务发展的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委外产品采用市值法估值,可以完善对委外业务的估值方法;从过去委外业务的操作模式是“信用债+杠杆”,转向投资的多策略,使委外产品与大类资产一起波动,降低来自债市的单一影响;下半年,银行将对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再选择和再整合,这个过程对债市特别是信用债市场可能会引发一定的冲击;适应小型银行的委托投资需求,预计投顾业务需求或呈爆发式增长。

⊙华创证券

委外业务增速呈现明显放缓趋势

多数银行机构认为,目前银行已无法延续过去委外业务的快速增长趋势,委外业务增速已有所放缓。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导致了银行的委外业务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一,对一些大型银行来讲,它们开展委外业务的时间比较早,但鉴于目前银行很难配置资产,大型银行主动降低了银行理财增速,导致委外业务需求有所降低。对一些刚刚开展委外业务的中小银行而言,拓展委外业务的需求较为旺盛。但是,由于小型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它们的委外业务需求扩张,也难以抵消大型银行委外业务需求放缓的影响。

第二,部分机构担心,相关委外业务政策有可能会发生变化。2016年第一季度,银行机构的委外业务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也可能会透支其未来的委外业务增长。

第三,由于2016年第一季度委外业务的杠杆太高,导致产品的收益波动明显,部分受托投资机构担心,委外业务有可能会触发信用违约事件。从风险角度考虑,银行也有放缓委外业务增长的动力。

第四,就监管而言,尽管目前尚未出台有关限制委外业务的监管措施,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加强监管,限制银行的同业理财,进而限制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因为,这些银行往往是一方面发展同业理财,另一方面又展开委外业务。此外,部分省份对限制委外业务的加杠杆实行口头指导,部分银行对委外业务的信用债比例也有明确的限制。从金融去杠杆或未来政策的变化方向看,不排除今后有可能出台加强监管银行理财、委外业务等的相关政策。

当然,在银行委外业务逐步放缓的同时,债券市场也会受到同步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在银行理财产品和委外业务增长规模放缓的情况下,市场对信用债的边际需求将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投资渠道单一,股市低迷,导致百姓对银行理财仍有较大的需求。银行理财规模放缓,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利率下行更快。与前期利率太低时投资难度相比,目前理财产品的投资会更容易一些。因为,过去理财规模增长较快,但对预期投资收益的要求也较高,受投资收益较低的影响,银行的委外业务只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达到高投资收益的要求。

银行关注委外业务的风险防范而不是投资收益

从目前来看,银行对委外业务的关注点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一,过去,银行更关注委外业务本身的发展空间,包括如何消化理财投资规模和提高投资收益等。现在,投资收益已不是银行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是会考虑委外业务的风险,这主要受到当前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影响。很多机构认为,即使银行理财和委外业务的预期收益比前期预期要低一些,但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银行会尽量避免理财产品和委外业务撞上信用债违约事件。

在目前监控委外业务的过程中,银行更倾向严格把控信用风险。有些银行甚至开始要求投资管理机构主动降低信用债比例,同时提高利率债比例。当然,银行理财也会同步降低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同样,受到银行关注风险的影响,目前银行理财更偏好申购投资管理人发行的集合产品,这类产品的估值相对透明,期限也较为灵活。

第二,银行理财已转向寻求委外业务的附加值。过去,银行只是将资金委托给投资管理人管理,并没有其他的诉求。现在,银行希望通过委外业务,不仅要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还期望能培养银行自己的投资团队。因此,银行更看重投资管理人的研究服务,委外业务中双方团队的相互融合。

第三,尝试新的产品,创新新的模式,并转向投资策略的多元化。过去,银行的委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产品上,目前银行会尝试投向股票、量化产品、商品市场等新的产品。当然,这个比例目前还很小。此外,银行理财也在尝试利用国债期货等一些对冲工具。同时,投资策略也不再是简单的持有和放杠杆,而是会搭配和使用配置策略与交易策略。总体而言,银行理财的投资策略正在发生转变,一方面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银行也希望通过尝试新产品,拓展和融入更多资产市场业务。

如何评估投资管理人至关重要

随着这两年银行的委外业务快速扩张,很多银行接触和选择了不少的基金和券商作为投资管理人。现在的问题是,银行理财应该如何选择投资管理人,如何评估投资管理人的效率。不妨,我们可以从“事先的遴选”、“事中监控”和“事后业绩归因”等方面来观察这个问题。

第一,事先要严格遴选投资管理人。较为规范的银行会对投资管理人设定白名单,入选白名单的标准多集中在对投资管理人的一些显性指标上,如公司资本金、业务规模排名、过往历史业绩等。在这种考核中,大券商和公募基金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入围的概率也更大。此外,一些银行遴选机构时,会考虑到“关系”的因素。如果投资管理人公司过去在其他业务上与银行的合作较多,这会成为入选名单的重要砝码。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注重投资管理人的研究实力,如果有比较好的研究团队作为支持,遴选胜出的概率也不小。

我们认为,投资业务体现了投资管理人的综合素质,涉及到公司的平台和背景、投资团队能力、研究团队能力和风控团队效率等。此外,团队的稳定性也很重要,这是稳定业绩的前提因素之一。鉴于目前的信用风险事件频发,银行也会考虑投资管理人对可能存在投资损失的“补救”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券商比基金更具有竞争力。

当然,投资管理人遴选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相互结合的过程,既有客观的指标,也有主观的偏好。况且,每家银行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需要“门当户对”。因为,小型银行选择规模较大的投资管理人,未必会受到贴心的服务;小的投资管理人去高攀规模较大的银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需要进行事中的监控。银行展开委外业务,不是把钱交给投资管理人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在开展委外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对业务的监控和业务交流也非常重要。事中监控和交流,包括投资管理人对银行理财需求的响应速度、产品运作过程中产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投资过程中,投资管理人与银行理财方的交流是否通畅和及时;当发生风险事件时,投资管理人的处置能力;也包括对阶段性的产品投资情况的反馈和交流。由于近期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事中监控,也需要监控投资组合中个券的信用风险变化,做好准备,提前应对突发事件。

第三,事后的业绩归因和风险补救。当产品到期后,需要做收益的归因分析,分清楚哪些收益是由整体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哪些收益是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带来的超额收益。如果出现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是踩雷,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补救。必要的事后归因分析,有利于委托人将更多的投资需求委托给更合适的投资管理人。

未来银行委外业务的可能变化趋势

针对目前银行开展委外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未来委外业务将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

第一,需要完善评估的方法。一般而言,银行的委外产品多采取成本估值。但是,在市场波动较大和违约风险频发的情况下,成本估值已不能客观地反映投资组合的收益。而且,成本估值的前提是产品没有流动性的波动,但如果银行的委外业务扩张速度下降,组合久期和理财产品到期期限可能难以完全对应。因此,建议银行的委外产品可以同步使用市值法估值。实际上,也可以参考货币基金的模式,即成本估值与市值估值的同步估值。如果发现两者的估值偏差超过一定幅度,就应当引起警惕,并需要对组合持仓进行必要的调整。当然,这个估值偏差幅度多大,可以商榷。我们估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选择市值法估值。随着更多的产品采取市值法估值,银行理财也会朝着打破刚性兑付的方向前进一大步。

第二,从债券加杠杆到多策略的转变,短期看,多策略的发展空间并不大,投资的择时显得更为重要。过去,委外业务较为普遍的操作模式是“信用债+杠杆”,但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后,这一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银行理财开始向投资多策略的方向转变。例如,股债结合,或加入一些新产品作为可以选择的投资增强策略。当然,从长期看,银行理财趋于投资多策略,有利于产品跟随大类资产轮动,降低来自于债券市场的波动影响。但在短期内,多策略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因为目前市场的创新品种规模不大。例如,市场都喜欢私募EB产品,但遗憾的是,这个产品的存量规模增长太慢。鉴于目前的股市相对低迷,股债结合产品提供的想象空间也较为有限。相比之下,2015年上半年,股票打新产品的超额收益,确实给银行理财带来了一定的制度红利。

尽管新产品给银行理财带来的超额收益较小,但与其花时间开发新产品,还不如把重心放在投资的“择时”上。2016年,预计股市和债券市场的波动都很大,在不同的时间点进入市场,获得的收益也会不同。另外,开展委外业务,更合适强调“择时”,可以协调和促进银行理财的扩张节奏。简单地说,过去,一般是银行理财先发行,然后通过委外业务,再寻求收益要求的完成。现在,要根据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委外业务的节奏,从投资端对银行理财的规模扩张速度起到校正的作用。

第三,在未来的半年时间内,银行将对现有的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再选择或再整合。受到2015年股市重挫的影响,银行的委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产品都将期满1年。达到预期收益的诸多要求是,在产品存续期内,双方业务沟通顺畅,投资团队能适应于响应新产品的开发需求,预计银行会选择继续与其合作;如果达不到预期收益,双方合作中沟通又不顺畅,或者是投资管理机构曾踩过信用地雷,就可能失去其与银行合作的机会。此外,伴随各地监管机构加强对银行的委外业务监管力度,部分银行也会调整委外业务规模。因此,银行对投资管理团队的再选择或再整合,可能会对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

第四,投顾业务或有爆发式增长。银行理财发展经历了从大型银行到小型银行的发展过程,委外业务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目前,一批小型银行正处于业务转型阶段,希望开展银行理财业务,自然就有委托投资的需求。但是,由于监管评级不够或当地监管机构加强监管,这些小型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券商和基金的产品,从而会产生投顾业务的需求。尽管投顾业务相对于主动管理的业务而言,沟通成本高,投资范围也窄,但毕竟能满足小型银行的实际需求,也能规避监管机构对委外业务规模的限制。同时,投顾业务既有利于帮助小型银行培养人才,从战略上实现与小型银行之间的利益捆绑,也有利于对券商和基金的长期收益。

(执笔: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