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6月1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当中德制造业
对接之时

2016-06-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罗 宁

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访华,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舆论聚焦点落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与合作上。倘若“中国制造”同“德国制造”合力,双方能进一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与此同时,还可通过“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模式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启动中欧自贸可行性研究,为双方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中德自2010年开始形成总理级政府磋商机制,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唯一的总理级磋商机制。2014年3月,在习主席访德期间,中德进一步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当年10月,《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发布,两国在新时期的创新合作模式拉开序幕。今天,中国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互动随着政策的开放和政府层面上战略协议的签订而呈现井喷趋势。去年,双方贸易总额达1627.3亿欧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占比达三分之一。除了通过贸易合作的方式“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还把目光转向了对德投资领域。目前在德国开设公司的中资企业达2000多家,对德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运输、汽车零配件、新能源、电信和贸易领域。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日前发布的《2015年外国企业对德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德投资的绿地项目达260个,位列各国之首。

随着进入德国市场的中国投资者队伍逐渐扩大,许多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中资企业虽有主动参与德国市场的强烈愿望,但对德国产业特点、行业市场、各联邦州的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等都不甚了解,对如何找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潜在合作伙伴,缺乏有效途径。基于中德之间法律和税务规定、文化背景的差异,企业往往面临着较大挑战。大部分在德开展业务的中资公司并没有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

德国制造业闻名世界。“工业 4.0”是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计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项目,被视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去年,我国正式提出“中国制造”概念并着手酝酿“中国制造2025”规划,力求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未来,政府将大力支持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必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激活产业经济,在全球工业市场上重新定位,这与德国“工业4.0”计划不谋而合。

“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合力,还可通过“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模式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启动中欧自贸可行性研究。此外,“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携手,为双方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着眼未来,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德经济界可将德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充分结合,就创新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创新带动创业、推动升级、拉动增长,打造双边关系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金融是调节利益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中枢,金融合作可说是中德合作的关键抓手。其中,离岸人民币市场是当前两国经济金融合作的新亮点。近年来,德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近四分之一的德国企业使用人民币。去年11月中欧国际交易所在法兰克福开业,首批人民币计价现货产品挂牌交易,包括两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和一只“一带一路”人民币债券产品。

展望未来,中德金融合作有望从以下五个方向创新突破:一是加强两国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的合作。未来可通过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共同培育德国的人民币市场,促进德国官方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认可。

二是加强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丝路基金领域的合作,包括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开展更多合作,在治理结构、法律、环保、等多个领域推动亚投行发展。德国方面可考虑直接参股丝路基金,为丝路基金在操作模式、管理、风控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等。

三是加强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合作。鼓励德国机构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德国也应为中国企业、个人参与德国资本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两国在期货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基础设施、跨境支付服务等领域的跨境监管合作,加强在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领域的联合分析。

四是加强在金融机构层面的合作。双方通过政策指引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同时两国金融机构也可在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包括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探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五是加强在金融监管政策及金融风险预警等领域的合作。一方面,双方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加强交流协助,在债务问题化解、货币政策等领域扩大交流探讨,加强政策协调。另一方面,双方在跨境资本监测及风险预警方面加强合作,共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对两国金融经济的冲击。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