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预测的秘诀
|
——读《超预测》
⊙曾靖皓
人类是否能预测未来?这是个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不断发现自然物质运行的规律,这大大增强了人类掌控未来的信心。膨胀的自信让许多学者企图将社会学科也拉入自然科学的轨道,树立起自然科学那样机械式的“铁律”,以此作为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历史的解释,并作为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依据。
只是这样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由于社会学科的非实验性、唯一性和非重复性等特殊性质,无法得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规律。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所说的那样:“在确立被观察的东西时,观察者的作用总是妨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努力获得永恒的、客观的真理。”没想到,这一问题如今也同样困扰着自然科学家,比如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让我们看到测量行为不可避免牵涉被测量的东西,自然科学家同样作为观察者存在,他们自身的知识、观念、信仰和现有手段的限制,无疑也在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
那么,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就完全无能为力了么?当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以基本恒定的规律方式去预测未来虽然已被证明行不通,但是设法评估未来显然还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人类生活越来越所依赖的,比如天气预报,比如市场走势分析,再比如国际政治关系判断等等。
可问题来了,既然人类无法准确地描述未来,又怎么能去预测呢?美国学者菲利普·泰洛克和丹·加德纳在《超预测》中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并且总结出了一套预测未来的有效方法。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菲利普·泰洛克是著名心理学家,他和妻子芭芭拉·梅勒斯是已开展多年的预测研究项目“精准预测项目”的共同负责人。丹·加德纳则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无疑,他们对预测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对人类社会和行为进行决定论式的长期预测都是不可行的,那不过是宗教预言的世俗化,把必将到来的“上帝之城”变成了人间的乌托邦而已。在他们看来,预测要行之有效,必须将其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预测严格区分开来。
这大致有这么几个步骤,一是要认识预测的实质是概率评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决断。如果我们预测明天纽约很有可能下雨,而第二天纽约是大晴天,是否我们的预测就失败了呢?按惯常的理解的确如此。但这是对预测性质的严重错误认识。“很有可能下雨”只是此次预测的一面,其实它隐含着“有较小的可能性不下雨”。足见,预测只是标示结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表明预测者对未来事件的倾向性认知,而并非一种决断性的预判。
二是要看到预测有较强的时间限制。过去的预测往往在时间上是模糊的,以避免预测错误,这也无限延长了预测本身可验证的时间范围。这种狡猾的策略,实质上让预测变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比如,预测股票走势,预测者往往会以“短期”、“最近”、“长远”等模糊字眼来描述预测时间,这实际上将预测结论抛给了投资者,让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来替代预测,这就让预测变得基本没有价值了。所以,预测必须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一天,一个月,一年。两位作者调查发现,三个月到一年的预测准确率通常最高,三年以上的预测,准确率会显著下降。虽然,预测的时间范围无法绝对划分,比如股票的短期走势预测准确率显然要低于长期预测。充分认识到预测本身的时间性,是正确判断和运用预测的关键所在。
三是真正的预测必须是有明确的数字表达,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文字描述。既然预测是一种概率评估,那么“很有可能”、“可能性小”、“大概”、“也许”这样的字眼自然就无效。非得将预测的概率以数字方式表示出来不可,诸如70%、40%等等,而好的预测总是可以将数字精确到个位数,比如31%。
四是预测是可以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标准化评价的,以此估算预测者做出判断的准确率到底如何。这就是布莱尔评分系统,用以计算预测内容与实际情况的差距。
按上述理解,两位作者对比和分析了过往的预测理论和实验,并通过布莱尔评分系统跟踪研究超过2800名预测的比赛参与者,最终发现有少数人在长时间的预测中都保持了高准确率。照过去的理论,大部分预测内容都是正反两面,次数越多越接近50%的概率,在长时间预测之后,大部分预测者得分也会在五五开附近。少数人能摆脱这个规律成为超级预测者,并不是他们在智力、学历、知识水平或掌握的资料上胜人一筹,更不是运气好,而是他们保持了正确的思考方法。
比如,充分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超级预测者都是狐狸而不是刺猬。他们充分认识到世界的运行不是线性模式,而是一种混沌状态,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始终是主宰未来的力量之一,所以超级预测者的预测内容都会充分保留其他可能性的位置,而不是像刺猬型的预测者那样以高度自信给出较为绝对的答案。
又如,采用拆分问题的方式预测。预测的问题往往宏观而简洁,基本没有在问题中去发现线索的可能性,将预测问题拆分将是最佳预测办法。比如预测芝加哥市年度内钢琴调音师数量。从题目上基本无从下手,但如充分考虑回答这个问题的必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新问题,预测路径就很清晰了。可将这个预测化解为几个问题:芝加哥的钢琴数量,每台钢琴每年所需调音的平均次数,调音所需时间,调音师年度工作时长等,收集这些信息就可按一定逻辑给出预测。作者通过这个方法得到的数字,非常接近真实数据。
再如,采取蜻蜓复眼式的思维,也就是多视角观察事物。一般情况下,预测者都喜欢从内部视角预测,就事论事。比如预测一家有独栋住宅的中下层意大利移民拥有宠物的可能性有多大。预测者往往会去调查该家庭的收入状况,子女数量,信仰状况等等,然而这些内部视角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社区养宠物的家庭比例为62%,这个比率是预测的基础概率,对这个家庭的预测必须建立在这个比率之上。抛开事物的具体细节,从多视角思考,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还有,坚持“群体智慧”大于个人能力的原则。这并不是说综合多个人的思考就行了,两位作者强调的是建立起表达充分自由的预测团队,并让队员提出更多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在充分吸收更多意见的基础上,超级预测才有可能。
最后,还要善于推翻和不断修改自己的预测。预测对象一直在变,未来并未到来,所以不能预测一次就万事大吉,根据变化不断地修正思考才可能让预测更接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