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8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英国奖牌精英战略说到美国大选生态

2016-08-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一百二十二

从英国奖牌精英战略中起码可汲取两个教益。任何一项政策,有利有弊,单说一面,就形同“扯淡”。政治领导人要能担当,落实富有长程眼光的政策措施。一味与多元利益集团周旋,对自己属意的政策只讲好处,对政敌的政策只强调坏处,都是失职。

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在里约落幕了。中国女排占得鳌头,令国人喜出望外;金牌数锐减,落于英伦之后,又颇令人神伤。各方媒体对此多有评论,分析英国人的奥运奖牌战略何以如此奏效。要知道,在20年前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英国只得了一枚金牌。为起弊振衰,英国政府在1994年设立了体育局(UK Sport)来协调国家奖牌战略,背后的财力支撑,则是体育彩票的巨额收入。英国人策略是,只资助能上领奖台的选手,栽培有获奖潜能的苗子。这种“精准打击”战略,十年后开始发力。近几届大赛中,英国国旗升起的次数节节上扬,在下届东京奥运会上这股势头仍可望持续。

以体育彩票扶持的奖牌战略“唯奖牌是瞻”,舆论的批评从没断过。然而促成此举的首相梅杰及其内阁,还是坚持了下来。梅杰有窝囊无能的差评,常被英人讥为笑料,和美国的卡特前总统有得一比。但他发起的奖牌策略,增强了英国人的荣誉感,洗刷了他执政时的负面印象,重新确立起他是个有作为的国家领导人的地位。

这和我们在讨论的美国选情又有什么关联呢?起码,有两个教益可以从英国奖牌精英战略中汲取。任何一项政策,有利有弊,单说一面,就形同“扯淡”。英国体育局既设定了单纯的目标——竞取奖牌数目,就愿忍受其代价,所谓UK,不是全体国民的健康和兴趣,而是国家荣誉感。能坚持下来,终会得到民众认同,此其一,这对我们能否有效提升男足实力很有参考价值。譬如说,想通过办几万个足球学校,而不是集中发掘和栽培尖子的策略,恐怕是难以济事的。

其二,政治领导人要能担当,力排众议,落实富有长程眼光的政策措施。一味与多元利益集团周旋,敷衍选民,对自己属意的政策只讲好处,不讲成本,对政敌的政策只强调坏处,回避其长远效益,都是失职,都是领导力沦丧的表现。从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选举已看得相当清楚,别说像老罗斯福总统这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领袖人物无从产生,就连肯尼迪五十多年前在总统就职演说里的那句名言:“别只顾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再也没有一个候选人敢这么要求选民了。推诿扯皮、似是而非,于是就成了竞选的通病。

简单来说,在分析候选人提出的施政纲领时,就像评估一家企业的业绩,必须像对待复式簿记那样,既要看它的“贷记”栏也要看“借记”栏。若只听从候选人所标榜的政策收益,而只看其竞选对手的政策成本,那注定就摆脱不了他或她的忽悠。在这个层面上,经济学的分析,把握一项政策的实施“净值”,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笔者这里借用一篇精短的演讲来说明。演讲者萨金特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12年的诺奖得主。他2007年在伯克莱加州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通篇演说不超过300个词,对经济分析和经济学人的职责所做的概述,却是无比简约,异常精准。

萨金特开宗明义说,经济学不过是经过组织的常情常理而已。他接着谈了经济学科的教学取得的若干有价值的结论:1. 许多事情虽然可欲,然而却不可操作;2.个人的追求和群体的利益往往得有所取舍(trade-offs);3.与自己相比,总有人在能力、努力和偏好上有更多的了解;4. 任何人,包括你希望帮助的对象,总会响应激励的。这是为什么社会保障系统的运作,结果总是与设计的初衷走样;5. 平等和效率并不一致,而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6. 一个经济体或一种博弈处于均衡状态时,人们满足于他们已做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善意的局外人要谋求改变,不管促进或是促退,都那么难的原因;7. 你迟早会对激励产生响应。有些承诺你纵然想履行却做不到,原因就在于此。他人也不会相信你能履行这些承诺,假如承诺同你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的话。其中的教训是,在做出承诺前你得想明白了,要是所处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你是否还愿意信守然诺。你的声誉与此大有关系;8.政府机构和选民同样响应激励。这是政府机构往往会违约和爽约的原委;9.一代人是能把他们的亏空转移到下一代的。这是政府的国债和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正在干的事情。(新加坡的社会保障系统还干不了这个);10.政府花了的钱,国民今天也好将来也罢,到头来总得还,或者是通过明里纳的税,或者是通过暗中的通货膨胀;11.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有其他的人来代他们偿付公共服务和政府转移支付(尤其是再分配给自己的好处);12.正因为市场价格汇总了交易各方的信息,所以要预测股价、利率和汇率是异常困难的。

萨金特的这些意见,我认为非常精当,相信各位读者也会同意。经济学纵有许多不是,饱受批评,但比起政客、大众,还是要高出一头的。前提当然是,经济学人头脑足够冷静,还没受着太多的强力忽悠。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