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1月2日

查看其他日期

德银危机不会是
另一个雷曼时刻

2016-11-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翔
  □李 翔

正值英国“脱欧”成了现实,欧洲难民危机尚未找到妥善处理办法,欧债危机依然暗流涌动的多事之秋,在被视作欧洲经济动力之源的德国,其最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又因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在发行和承销住房抵押债券中的不当行为引爆了一波“德银危机”。随着美国司法部9月15日对德银开出140亿美元天价罚单,德银已危在旦夕,股价连创历史新低,甚至低于2008年次贷危机时刻,而近一年以来其股价已下跌了43%。这不由让全球金融市场联想起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啸:难道这次国际金融市场又要唱响一曲“昨日重现”?

当前对德银的状况最贴切的描述,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欧元区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实体经济疲弱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冲击,德银在2015年曝出了68亿欧元的亏损。这个巨大的亏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包括2015年德银为了战略转型剥离非核心战略资产的一次性商誉减值58亿,以及预提的诉讼费用(德意志银行2014年和2013年的诉讼费用支出分别为16亿和30亿欧元)。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德银已被纳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名单,“享受”了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格外“关照”。在今年6月公布的美联储的压力测试报告中,德银美国分公司和桑坦德银行是仅有的两家没能通过测试的系统性重要银行。而美国司法部开出的天价罚单,则将市场对德银恐慌推向了最高潮。日前公布的消息,德银有望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德银股价已有了反弹。

显然,仅从利润亏损和监管机构的处罚来看,德银虽然伤筋动骨,其首席财务官马库斯·申克在公司高层会议上表示,为继续削减经营成本,可能还需再裁撤1万个工作岗位,但显然还不至于直接猝死。德银CEO John Cryan9月底向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说德银的流动性储备超过2150亿欧元,目前市场流传的种种猜测都是毫无根据的。照John Cryan的说法,过去20年来,德银的资产负债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稳固。这么看来,不同于雷曼兄弟当年死于市场流动性的突然枯竭,德银受益于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至少眼下并无流动性方面的顾虑。

市场对于德银的焦虑,其实更重要的在于以德银为代表的全球化银行业的全球扩张的商业模式的终结。在欧盟和日本央行都相继进入负利率之后,全球的收益率曲线变得日趋平缓,资本的全球化面临更深一步的挫折和压力。德银大幅度的计提商誉损失,正是在为之前的全球化扩张战略、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撒钱行为”买单。这种结构上的重组和业务的全面收缩,正是对之前的全球化金融扩张行为的矫正和反思。

那么,在此严峻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下,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银行业在“走出去”时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据报道,去年以来数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涉嫌违规”经营遭到当地监管机构调查。不能简单说我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和境外监管机构发生的“碰撞与摩擦”,都是来自境外监管机构的“敌意”或者“歧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和中国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这些状况可说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必然会遇到。再看一看,不管是美国的花旗银行,还是欧洲的渣打银行,汇丰银行都曾因洗钱和监管不力,遭到美国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罚。汇丰银行支付美国监管机构19亿美元罚金,其中创纪录的12.5亿为暂缓起诉协议罚金,6.65亿为民事罚款。渣打银行则支付了3.27亿美元,以了结美国监管机构针对其与伊朗客户交易可能违反美国制裁政策的调查。

如果说我国银行业海外扩张遭遇挫折是初次“出海”有些“水土不服”,那包括汇丰、渣打在内的国际银行业“百年老店”也频繁“中招”,则不能不引起我们更深层的思考。基于多元化退潮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推进能达到什么速度和深度,已有了很大不确定性。当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动和我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我国的金融企业尤其银行业,将不得不置身于这个全球化的环境中。不管是主动布局,还是被动接招,直面挑战都避免不了。德银危机给我国准备“走出去”的银行敲响了一记警钟:金融全球化进程也许还未被完全逆转,但下一步的方向和速度,与过去已全然不同。更好把握规则的变化,才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少付学费、少走弯路。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