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2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上交所提前打响年报监管战

2016-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对于那些保壳压力大的风险类公司,监管重点关注的是其背后动机以及是否存在关联化倾向。如山西某老牌*ST公司11月中旬宣布,拟以至少3600万元公开处置对旗下参股公司的1.4亿元的债权。该参股公司长期经营亏损,财务状况糟糕,上市公司2003年5月之后对其由控股改为参股,且不再合并报表,并于2005年末对其应收债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在此后11年里不断计提利息,使账款金额“滚”至1.42亿元。

这样一笔账龄久远且回收可能性极其有限的债权,突然被公司在11年后予以处置,基于上述交易存在多处异常,上交所发出问询,要求上市公司就拟转让应收债权的回收可能性和回收金额说明该笔应收债权的实际货币价值。同时,上市公司需补充披露相关关联人是否可能作为本次交易的最终受让方,若否,公司需届时核实并披露受让方的有关情况,以及其受让该笔应收债权的商业目的。

提前约谈审计机构

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财务信息“看门人”的审计机构如何防范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突击交易本质以及秉持职业操守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财报最终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情况起到了监控作用。因此,当上述案例出现后,上交所即重点约谈相关公司的审计机构,要求其重视风险事项,提高履职意识,提前“打预防针”,以达到治“未病”、“欲病”之效。

现实中,因内外部审计方对规则的“理解不同”或者审慎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上市公司预告业绩和实际业绩相差较大或者事后“修正”财报的案例每年均有发生。上市公司对“无中生有”的突击交易提前确认收入、“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及偷换总额/净额法概念“借鸡生蛋”夸大收入等案例屡见不鲜。但等到年报披露后再纠正这些错误,相关误导信息已(通过错误的业绩预告等)发布,股价波动已产生。为了预防这一现象,监管部门今年尝试提前介入。

有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现行会计规则在适用时本身就存在诸多余地,且其执行正呈现原则化而非规则化倾向,加之各方对规则理解的不同,所以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很多“两可”的情况,为财务舞弊滋生提供了“土壤”。因此,在约谈时,上交所首先明确底线,即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关注交易目的和风险,防范舞弊风险。

其次,此轮被约谈的年审会计师所负责的公司均存在明显的突击交易、调节会计处理等情况且已领受了上交所的问询函。而在约谈中,监管部门均就这类情况予以提示,提醒会计师注重实质,即对年末突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应客观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状况。

其三,风险事项往往“防不胜防”,尤其是一些高风险公司,会计师只有全面尽责履职,才能做到提升审计质量,确保财报尽可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真实面貌。由此,上交所在约谈中特别提示会计师,对于高风险公司,应当重点关注年末突击交易,必要时追加和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据了解,一些上市公司的年审会计师在被约谈后明确表达了态度:一是经监管提醒,对公司相关风险事项表示将高度关注,并且明确表示将提高履职意识;其次,以往年审中多注重“规定动作”,即按标准审计程序执行,但此番约谈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对年末突击交易或者其他高风险事项予以重点关注,对此,大部分被约谈会计师亦表示认同。

不过,即使监管部门提前部署,审计“看门人”的履职意识有所提升,短期内还是可能无法改变上市公司年末“冲关”的惯性心理。“上市公司的退市指标同财务指标尤其是净利润、营收、净资产等高度挂钩,在‘有壳为贵、拥壳自重、囤壳为上’的环境中,上市公司通过财技实现账面保壳的动力足、成本低,如果退市指标不能在未来有所改变或者完善、爆炒壳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局面恐难打破。”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