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3月31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17-03-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26版)

5、钱卫忠先生

钱先生,49 岁,现任本公司职工监事,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董事。曾任中海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委员,中国海运(北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海运(北美)代理有限公司洛杉矶公司总经理,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等职(曾任职公司均为中海集团下属公司)。钱先生具有近30 年航运业经验,企业管理经验丰富。钱先生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经济师。

6、方萌先生

方先生,58 岁,现任本公司职工监事,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董事副总经理。曾任中海集团企管部副部长,中海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委员,中海码头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海港口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方先生拥有30多年航运业经验,具有丰富的船舶管理、码头运营、企业经营经验。方先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1995年4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国旧金山联合举办的《高级经理(EMBA)硕士研究生班》”,高级工程师。

证券代码:601919 证券简称:中远海控 公告编号:临2017-008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估计变更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经测算,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后,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控”、“公司”)2016年船舶折旧费将增加1403.51万元,公司2016年度利润总额相比减少1403.51万元。

一、 本次会计估计变更概述

(1)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调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船舶预计净残值。

(2)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有关规定,每个会计年度终了,企业应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与原先会计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进行相应调整。船舶预计净残值按预计废钢价确定,公司按照国际市场废钢价变化情况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船舶预计净残值作了相应调整。

(3)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生效日期:从2016年10月1日起执行。

(4)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已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一致通过。

二、 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对公司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相关规定,本次会计估计变更不进行追溯调整,不会对公司2016年10月1日前已披露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经测算,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后,公司2016年船舶折旧费将增加1403.51万元,公司2016年度利润总额相比减少1403.51万元。

按照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集装箱船队规模测算,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后,每年公司船舶折旧费会增加5614.04万元,公司利润总额会减少5614.04万元。

三、 独立董事、监事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结论性意见

公司独立董事认为:公司本次会计估计变更,能更恰当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决策程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没有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意公司本次会计估计变更。

公司监事会认为:根据国际市场船舶拆船废钢价格变动情况,相应调整公司船舶预计净值标准的会计估计变更,能更恰当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不存在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的情况。同意公司本次会计估计变更。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瑞华审计”)接受公司委托,审核了《关于中远海控2016年度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专项说明》。瑞华审计认为:审核是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的相关规定进行的,在审核过程中,结合公司本次会计估计变更的实际情况,实施了询问、检查记录和文件、重新计算以及瑞华审计认为必要的其他程序。基于在本次审核中所实施的上述程序和所获取的相关证据,瑞华审计未发现变更后固定资产船舶折旧政策以及所测算的折旧变更对2016年度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或者存在重大的不合理之处。

四、上网公告附件

1、公司董事会关于调整船舶预计净值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

2、公司监事会关于调整船舶预计净值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

3、公司独立董事关于调整船舶预计净值会计估计变更的独立意见

4、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专项说明》的审核意见

特此公告。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O一七年三月三十日

证券代码:601919 证券简称:中远海控 编号:临2017-009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为所属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被担保人名称: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本次担保金额预计不超过15亿美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远海控本部对外担保总额为 92.24亿元人民币(经2016年度审计)。

●公司无对外逾期担保。

一、 担保情况概述

为满足日常经营需要,根据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控”或“公司”)的估计及测算,至公司2017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止,中远海控本部需要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集运”)的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贷款资金用于满足其日常经营资金周转,担保总额预计将不超过15亿美元(以下简称“本次担保”)。

本次担保已于2017年3月30日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授权一名董事具体实施。根据相关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中远海控在本部及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后所提供的任何担保,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以及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都需要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因此本次担保将提交公司2016年度股东大会进一步审议。

二、 主要被担保人基本情况

三、 担保协议的主要内容

本次担保是中远海控本部为所属公司提供担保,目前尚未拟定具体协议。未来中远海控本部就本次担保项下与所属公司签署的任何担保协议条款,都将根据中远海控本部过去为其所属公司提供担保所签署的协议条款拟定。本次担保无任何担保费用。

四、 董事会意见

公司董事会认为,中远海控本部为中远海运集运的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风险。董事会决策符合相关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

五、独立董事意见

公司独立董事就该项议案发表了独立意见,认为本次担保的对象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不存在资源转移或利益输送的情况,符合公司和公司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同意本次担保,同意将该项议案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六、累计对外担保数量及逾期担保的数量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远海控本部对外担保总额为92.24亿元人民币(经2016年度审计),占中远海控合并口径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25%;中远海控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为42.30亿元人民币(经2016年度审计),占中远海控合并口径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1%。公司无对外逾期担保情况。

七、备查文件目录

1. 中国远洋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议

2. 中远海运集运的基本情况、最近一期财务报表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特此公告。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三月三十日

证券代码:601919 证券简称:中远海控 公告编号:临2017-010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度业绩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016年(“报告期”),全球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缓慢、运力供给过剩,国际航运市场供需失衡局面延续,行业普遍承受亏损压力。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在2016年上半年创出历史新低632点,市场低迷导致本集团期内收入的增长低于箱量的增长,收入的增幅低于成本的增幅,加之受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因素影响,中远海控(或“公司”)全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9.0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0.94亿元。分季度看,期内公司效益逐季改善,若剔除拆船净损失因素影响,第四季度实现息税前利润7.24亿元人民币,改革重组成效叠加市场运价底部回升效果正逐步显现。

面对市场低迷和改革重组的双重压力,中远海控在全体股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迎难而上,紧紧围绕“快改、深改”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业务整合,持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在“快改”方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远海运集运自2016年3月1日起,在两个月内高效完成国内网络整合,九大口岸、400余家网点全部实现合署办公,10月底,海外公司也全部完成合署办公。2016年5月份,启动试点系统切换,五个月后全面完成航线切换和集装箱切换。通过完成航线网络、组织架构、管理团队、信息系统、集装箱管理、海外公司股权交易等领域的全面整合,中远海运集运于2016年年底率先实现了全球最具难度的班轮业务重组。截至报告期末,中远海运集运已然跃升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航运公司,自营运力达312艘、164.88万标准箱,运力规模同比增长85.9%。

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远海运港口于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相关交易,6月份,确立了以加快推进全球化码头布局,发挥协同效应,加强港口及码头控制力和管理能力为主要方向的全新发展战略,8月份,中远海运港口发布“The Ports For All”全新发展理念。重组后,中远海运港口在全球30个港口经营158个集装箱泊位,年处理能力9,725万标准箱,根据德鲁里2016年全球集装箱运营商回顾及展望报告相关数据计算,以总吞吐量计,中远海运港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3%,位居世界第一位。

在“深改”方面,中远海运集运以业务整合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收益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自2016年3月份整合以来,依托规模优势,优化配置船队、箱队及航线网络资源,客户服务水平和创效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实现了“客户不流失,货量不减少,份额不下降”的既定目标。同时,发挥协同效应,通过航线网络布局优化、供应商采购优化、集装箱管理优化等手段加大降本节支力度,单箱成本较2015年同比下降6.4%,竞争基础进一步夯实。2016年4月,中远海运集运携手达飞轮船、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就成立“海洋联盟”(OCEAN Alliance)签署合作备忘录,该联盟将于2017年4月正式营运。

中远海运港口以布局“一带一路”为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加大对东南亚、中东、欧洲等海外新兴市场和区域内市场的投资开发力度,努力实现从立足中国到全球布局的转变。2016年3月份,中远海运港口与新加坡港务集团通过合资公司签署有关共同投资新加坡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协议;5月份,与和记港口集团ECT公司签署有关鹿特丹EUROMAX集装箱码头项目股权转让协议;9月份,与阿布扎比港务局签署特许经营权协议,共同合资经营哈里发港二期集装箱码头;10月份,签署收购意大利瓦多码头40%股权的相关协议。

展望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不确定风险因素有所增加。中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但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聚焦集运业,需求端出现一些积极信号,新联盟正式营运将在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改善客户体验发挥积极作用,但存量供给压力和新船交付压力仍在。总体而言,预计2017年集运市场总体经营形势将好于2016年,但仍然面临压力和不确定性。

2017年,中远海控将继续积极融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保持自身战略定力,努力将改革推向深入,持续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抗周期性和全球化水平。

在集装箱航运业务方面,本集团将继续把握中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加大新兴市场及区域市场投入,完善全球布局,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建立与运力规模相适应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和联盟运营体系,发挥“海洋联盟”在东西干线的服务优势,为全球贸易注入新动力。二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全球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三是强化成本控制,深入挖掘在航线网络布局优化、集装箱管理优化、供应商采购优化等领域的协同潜力。四是增强提供全程运输解决方案的能力,强化与公路拖车、铁路的无缝衔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五是不断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巩固并扩大泛亚电商平台直营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在港口业务方面,本集团将按照新的发展战略,从三大方向全面提升码头业务的竞争能力:一是推进全球化码头布局,二是发挥与中远海运集装箱船队及海洋联盟的协同效应,三是加强港口及码头的控制力和管理能力。通过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码头资产素质和管理效率的进一步优化,进而为船公司及航运联盟提供质量更高、覆盖更广的增值服务,不断推动主营业务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全面提升。

本次业务重组为中远海控带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对于中远海控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里程碑意义。新的一年,中远海控愿与各领域合作伙伴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一同塑造和维护共生共赢的航运业新生态,通过自身经营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努力为客户实现价值,为股东创造回报。

1、2016年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2、货运量(标准箱)

3、航线收入(人民币千元)

备注:

2016年本集团收购了中海集团所属相关航运公司。以上本集团2016年、2015年货运量及航线收入,包含被收购的中海集团所属相关航运公司完成的货运量和航线收入。

4、码头吞吐量(分地区)

2017年首两个月,在市场企稳向好和改革重组成效的双重利好作用下,中远海控的整体经营状况保持良好态势,集装箱航运业务的单箱收入同比增长10.6%,箱量同比增长70.1%,码头业务的集装箱总吞吐量同比增长6.4%,公司整体实现息税前利润(EBIT)约4.9亿元人民币 (仅根据公司目前未经审计或审阅的管理账目所估计,实际利润情况以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为准)。

特此公告。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O一七年三月三十日